人大立法监督 政府尽责执行 安徽省向困难群众播洒法律援助阳光

09.03.2015  16:17

 

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制度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人大、政府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省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不断扩大,门槛不断降低。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6万件,帮助困难群众7.2万人。5年来,直接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8.7亿元。

人大充分行使权力,推动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一是立法推动。早在2002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的《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中,就明确把低保、优抚、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国家救济等5类人员作为法律援助的对象。国务院出台《法律援助条例》后,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又修改地方立法,在国家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伤、交通、医疗、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人身损害赔偿人员;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民事权益人员;请求赔偿假劣农药、种子、化肥等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人员等7类法律援助事项。同时授权设区的市政府可以补充法律援助事项、授权县级以上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整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二是执法检查监督。2014年,省人大专门组织2个执法检查组,到4个市及所属县区检查《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实施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形成审议意见书,要求省政府督促各地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降低法律援助对象受援标准,将社会保障、就业、就学、 就医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将援助对象逐步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群体拓展至低收入群体,建立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提案促进。宿州市埇桥区法援中心主任、市人大代表付红延总结多年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中,难以寻找责任人的教训,提议案建议责成违规发包方承担连带责任,被宿州市中院采纳,出台了《关于审理建筑领域内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对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案件适用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有力地震慑了违规发包、分包行为,形成维护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

政府尽责制订政策,补充法律援助事项,降低门槛。 一是补充法律援助事项范围。2014年省人大执法检查后,省政府专门行文,明确要求将军人军属、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等列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将环境污染侵权纠纷、农民土地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补充范围。全省16个省辖市中有14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土地林地承包、征地拆迁补偿、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企业改制、就学、就医、就业等民生事项纳入补充事项范围。铜陵、安庆2市把法律援助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流动人口提供。马鞍山、池州针对妇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把婚姻家庭事项纳入补充事项范围。六安市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把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流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列为法律援助范围。二是提高经济困难标准。全省绝大部分地市已经调整到最低生活保障的2倍,覆盖低收入人群。毫州、马鞍山、宣城3市把经济困难标准调整到最低工资标准,芜湖市调整为人均月收入1200元。池州、黄山、宿州、蚌埠等市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如70岁以上的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直接免予经济困难审查。三是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纵向上,建立省、市、县、乡、村(居)五级的法援工作组织网络,保障法律援助资源需时可得。其中省、市、县区三级共有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窗口125个,97%的窗口位于临街一层,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同时,全省依托司法所,在乡镇普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509个,乡镇法律援助站直接受理、初审法律援助申请,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在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17161个,覆盖率达97%。横向上,广泛延伸行业触角,让法律援助服务时刻在群众身边。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信访、高校、监狱、部队、人武部及其它行业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602个。在全省看守所普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80个,在全省律师事务所普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608个,规定律师在首次接洽当事人时必须首先询问经济状况,告知法律援助的范围、对象、条件和程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申请援助,目前全省近半法律援助案件由社会律师办理。2010年以来,全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从年2.4万件增长到6.6万件,年均增长22.4%。受援人群数量从年2.7万人扩大到7.2万人,年均增长21.7 %。

(厅法律援助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