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现代农业迈出提质增效促增收新步伐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23日讯(记者:丁雨光) 十二五期间,安徽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切入点,通过持续推进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7月的一天,铜陵市莲藕产业联合体正式成立,这个联合体由安徽四洋养殖、安徽四平食品等18家经营主体联合组建,分别与省内外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铜陵市莲藕产业联合体理事长郜四洋:“联合体主要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种植、销售,有时候销路包括价格都存在一些困难,然后通过我们这些企业加工。联合体成立以后,将对我们的种植户、家庭农场,这个销路就不成问题了。”
和铜陵莲藕产业联合体一样,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达到1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万个,家庭农场1.9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五年来,安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3300多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1.1%。省农委副主任陈卫东:“我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解决了农业规模小、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10月21号上午,长丰县双墩镇衡银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曹衡银正领着六台旋耕播种机在罗北村的田里作业。旋耕、播种、施肥等几个工序一次性完成,老曹说,农机一天能作业100亩以上,这样的工作效率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以前要分四步走,现在种子、肥料、旋地一次性下去,以前一个人一天只能干一亩地,现在这一台机子能干上百亩,省了很多工,(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五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农艺结合。201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6365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955千瓦,年均增长4.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近70%。而去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5%,较2010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
7月8号,关友江等18位小岗村村民领到了全省首批18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关友江说,这本“红证书”,不仅明确了自家的土地面积,也弄清了空间位置,心里特别踏实:“有了这个证书对承包经营权,特别放心了踏实了,就是我有这个证书,不管怎么说我有这个证。”
土地确权颁证明晰了土地权属关系,巩固了土地所有权、稳定了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凤阳县副县长陶旭升:“办‘铁’证才能把农民的土地权益固化到农户,保障农民土地的财产权益,增加财产收入,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近年来,我省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改革,首批20个县(区)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走在全国前列。
近几年,我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五年来,我省启动建设7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年间,我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普惠金融深入人心,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作为农村改革的率先省,五年来,我省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农业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省农委主任孙正东:“各项农业改革,激活了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落脚点在于农民增收。五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安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6元,比2010年增加4631元,年均增长17.0%,增幅连续四年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和GDP增速。其中,财产和转移性收入2376元,占收入24%,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