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漂泊渔民 上岸梦圆

27.12.2014  10:55

  12月8日,再见到袁艳伟,和一年多前见到的那个人简直判若两人。如今她站在阜南县王家坝镇保庄圩北侧的这块空地上,看到政府为渔民规划建设的安置房已经破土动工,那满脸的笑藏也藏不住。

  2013年初春,记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因建不了房、上不了岸而发愁。儿子上不了学,女儿被绑在船屋门框上,两口子打不到鱼、挖不成沙,起了“钱途”名字的儿子却怎么也看不到什么“前途”。

  这一切都在一年中得到了解决。

  在这个岁末和袁艳伟一样圆了上岸梦的,还有安徽全省2.2万户、7万多名以船为家的渔民。

  今年初,安徽省启动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要让长江、淮河及其流域内渔民过上新生活。按照计划,年底前全省渔民上岸工程将基本完成。

  “让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是综合解决渔民各项生产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正深入渔民群体,问需问计。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渔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话掷地有声。

  居者有其屋渔民俱欢颜

  沿202省道出阜南县城往王家坝镇,一年多前记者来采访时的土路,已变成宽阔的柏油路,一切都是新的,犹如王家坝渔民现在的心情。

  听说既可以盖房住镇上,也可以进城住小区,一辈子以船为生的郭素珍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经常在外做生意的儿子钱红亮、钱红兵选择到县城住廉租房,每月100元租金,今年年底就可以搬进去,满五年可以低价买下。郭素珍左右考虑,还是舍不得待了一辈子的淮河岸,决定和小儿子钱红饶住到王家坝保庄圩新建的安置房里。

  “新房70多个平方,有两个房间,政府补贴了4万多元,自己再交一两万就够了。 ”袁艳伟告诉记者,婆婆带孩子住一间,他们夫妻俩住另一间。

  岸上无房、上不了岸,这是大多数渔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四面透风,用电上岸求人。即将告别过去船上人家的苦,如今袁艳伟的眼神里,都是发自心底的感恩。

  居者有屋,渔民欢颜。安徽把实施渔民上岸安居作为解决实际困难的首要任务,多渠道想办法,让每一户渔民都有地可落、有房可住。截至目前,全省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半数以上渔民搬进新居。

  “建新房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安徽坚持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将2.2万户渔民全部纳入国家规划,中央财政安排4亿多元,省财政补助2亿多元,辅以市县配套、银行信贷和社会捐助,加上渔民自筹,共同用于渔民上岸工程建设。”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介绍,目前省财政已下达了省级补助资金23161万元。

  今年9月,一辈子在芜湖市鸠江区裕溪口江面上打鱼的张文生、钟翠华夫妇拿到了99平方米新房的钥匙。夫妻俩原先住的船上交政府拆解,获得10万元赔偿,而购房价格每平方米才1000元。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健介绍,针对一些渔民家庭贫困、拿不出钱的问题,各地也坚持特事特办,安置方式多样,不搞一刀切,对愿意进城的渔民,同步纳入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单列指标,足额保障;新建安居住房的,采取小规模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滁州市全椒县针对部分渔民拿不起安置房差价款的问题,让渔民先行入住,政府先行为渔户办理共有房屋产权证,不设时间限制,无需支付利息,待交齐房屋差价后,就更换为渔民个人房产证。 ”滁州市委书记李明说。

  就业帮一把致富多渠道

  “我上岸了就想做点小生意,尤其是要让钱途他们从此告别渔民生活。 ”钱红饶现在已经很少打鱼,有时间就在附近打打零工。

  问起想做啥生意,钱红饶一下脸红了,连连说没有想好。袁艳伟在一旁轻声告诉记者,他这些年摆弄发动机啥的攒了些经验,就想先开个农机维修店,不过就是缺钱。

  “针对那些有技术想创业的渔民,县里镇上都会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开店的事情不用犯愁。如果不想打鱼了,镇上也可以推荐到县里的工业园区工作。 ”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的话,让忧心忡忡的钱红饶眼神明亮起来。

  对于安徽2.2万户上了岸的渔民来说,老人或许可以养老安居,不少年轻人却面临着转岗、转业问题。由于长期生产、生活在船上,缺少资金、缺乏经验、文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们。

  对此,阜南县农委主任丁超告诉记者,为了服务有转岗、转业意向的渔民,阜南县将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对口专业技术免费培训,推动渔民就业。

  上岸是基础,富民是核心,如果上岸后从有业渔民变成无业居民,最终还可能会出现重新“脱鞋下水”的情况。安徽坚持把推动渔民就业、提高渔民收入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渔业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多渠道促进渔民增收。

  在巢湖边的合肥市滨湖新区烟墩街道,今年52岁的杨兵打了30多年鱼,考虑到老人熟悉湿地环境,上岸后街道把他推荐到湿地养护公司工作,如今管理着40多名养护工人,当上了“领导”。

  “安徽把上岸未就业渔民纳入就业帮扶范围,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组织渔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帮助他们摆脱传统的渔业劳作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把渔民上岸、建设渔民新村与发展乡村旅游业、水产品加工养殖等结合起来,积极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对继续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 ”张华健介绍。

  池州市委书记陈强坦言,一刀切解决不了渔民就业。所以除了开展技术培训、介绍园区就业、发展公益岗位,池州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加“大市场”的新路子。

  在池州,一辈子在升金湖打鱼的陈德建已经从一个普通的渔民变成了渔业大市场的股东。政府帮忙解决用地之后,渔民们集资建起了大市场,盖上了渔民新村,一下都成了股东,将市场摊位出租,也能赚钱。

  “我们原来就在升金湖打鱼,现在大家伙把湖面承包下来,组成了养殖合作社。32户渔民,分成3个经营小组,湖面分段管理。 ”陈德建告诉记者,经营小组每年统一投放鱼苗、管理、捕捞,再拿到市场上统一销售,到了年终分红,人均能赚2万元。

  保障全到位上岸无牵挂

  一年多前记者来到王家坝时,钱途因为没户口上不了学。要是上不了学,哪会有什么前途?

  “因为流动性强、违反生育政策等种种原因,咱船上的孩子大多没有户口。现在政府体谅渔民,都给咱在镇上办了户口了,钱途明年就读一年级啦。 ”袁艳伟说,“等拿到房子,户口就正式落上去”。

  虽然到任时间不长,但余海阔已经跑了淮河岸边众多渔船。正因为亲身感受到渔民的需要,他亲自为119户渔民中无户籍的办妥了户口。

  “过去在船上,生活就靠捕鱼和燃油补贴。现在镇上给咱办了医保,还在帮忙申请低保,就算没有鱼打,咱也不愁生计了。 ”郭素珍说了许多声谢谢。

  “生活保障是服务渔民的‘最后一公里’,阜阳将其纳入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的问题清单,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

  2013年以来,安徽连续出台《关于解决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等近10个文件,除了上岸居住,还要求一揽子解决以船为家渔民户籍、子女上学、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实际问题,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安徽坚持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从渔民实际出发,结合正在实施的33项民生工程,系统解决渔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均等化等现实问题,确保渔民上得了岸、生活得好。 ”张华健说。

  安徽芜湖将渔民家庭纳入城市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范围,实行应保尽保,最大可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全市4052名渔民中,2384人参加养老保险,1458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2033人参加新农合,905人享受政府提供的低保。同时,将上岸安居的渔民就近纳入相关乡镇(街道)、村(社区)管理,确保不留空白点,使渔民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记者发现,渔民群体过去相对闭塞,大多在小圈子交往,甚至婚姻也大多在渔民内部,上岸后如何融入新生活,是一个新的问题。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推动身份认同,也是让他们找到归属感的重要一步。

  “芜湖市要求社区干部多走访,多接触,多关心,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帮助渔民群体融入新生活。 ”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说。

  “小区有健身器材,还建了社区卫生所,生活方便多了。 ”钟翠华笑着说。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杰、钱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