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10.12.2017  15:00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0日讯(记者:闫少卫)        历经20个月紧张而有序的建设,以及4个多月的试生产,12月6号,总投资128亿元,安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合肥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正式量产,达产后可实现4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缺屏少芯”的产业之痛。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湘鄂介绍: “我们预计三年之内可以达到内需市场70%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国10部手机(面板晶圆)有7部是由我们供应的,包括电视的面板也是由我们供应的,这个目标我们是达得到的。”

  这个项目的量产还填补了合肥乃至安徽在大尺寸晶圆制造上的空白,进一步补齐、壮大了合肥集成电路的产业链条。

  在大力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同时,今年以来,安徽的机器人、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拉动下,今年前10个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8%,比全部工业高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安徽在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过程中,还制定了完善的政策体系,主攻方向就是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省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周云峰表示: “安徽出台了《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方案》,五大领域的也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各个时间节点的主要任务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应该讲政策力度非常大,精准性也非常强。”

  为了打造新供给更好地引领需求发展,安徽还聚焦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以每年1000多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的实施,引导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竞争新优势。

  在安徽全柴动力大中型农业装备用柴油机智能化工厂,通过柔性智能生产线改造,这里不仅实现了每年12万台多品种柴油机的混线生产,还做到了每一台发动机的终身全程可追溯。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维利表示: “一次装配合格率将近100%,生产效率提高了84%,通过智能制造的实施,为柴油机行业由传统制造模式转化为智能制造新模式,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今年安徽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退出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64万吨,关闭煤矿4对,在售商品住房库存比上年末减少510万平方米,全省结构性减税759.7亿元,创新、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短板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改革协同性,发挥各方积极性,着力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记者手记:

              记者:闫少卫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令人振奋、给人信心,与此同时,经济运行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新兴力量对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就是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安徽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去降补”,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