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河南部分小麦产区连续降雨 使得品质下降无法入库

16.08.2016  23:08

连绵阴雨,给安徽、河南部分小麦主产区带来一片阴影,这已是连续两年出现因为 天气 灾害造成的夏粮卖难现象。化解卖粮难、让农户增产又增收,需要从激发市场积极性、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多管齐下。

家家户户粮仓冒尖,安徽、河南等省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今年麦收期间,连绵阴雨天气致使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严重,打湿了农民的丰收梦。

“农民送来的小麦,八成不达标,整车整车粮食被打回。”安徽阜阳市粮食局局长夏俊中说,当地小麦连年丰产,农民却没有因此增收。

记者调查发现,化解卖粮难和收粮难的双重难题,我们的目光还应投射到更广袤的田野上。只有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阴雨天气致小麦品质难达标

——“一斤八毛,收购价格咋这么低?”

——“刘老哥,今年小麦品质太差了。”

夏粮收购时节,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里店村老农刘培志一次又一次询问镇上的粮食经纪人,却总是失望而归。刘培志叹着气说:“价格太低了,舍不得卖。”

与一般农户三五亩零散种植相比,种粮大户损失更多。看着满仓的粮食,安徽省阜阳市种粮大户葛翔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小麦品质差,实在不好卖,只能先在这儿堆着。有粮卖不出去,堵得人心慌。”

葛翔一家今年共流转了7600亩土地种植小麦,亩产约950斤。“单从产量上看,收了720万斤,是个丰收年;可小麦普遍受灾,不完善粒最高达到40%,达不到国家最低入库标准,这个丰收不仅不增收,还亏了本。”葛翔说。

夏俊中说,根据摸排,阜阳市只有约二成的小麦符合国家最低入库标准。

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负责人桑成林介绍,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关键时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部分小麦因赤霉病和不完善粒超标等原因,超过了最低收购价小麦不完善粒含量必须在10%以内的标准,达不到政策性粮食收购标准。

“今年受灾面很广,阜阳情况还不算最严重的。现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我们已要求各收储库点敞开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充分发挥现有清理设备作用,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尽力帮助整理小麦达标,及时收购入库。”桑成林说。

不过,经过清理设备筛选后,会淘汰三成甚至更多的粮食,不少农民觉得不划算,因此不愿意卖粮。

临泉县杨桥镇粮食经纪人张振红说,大部分农民还是觉得当前小麦收购价太低,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张振红提醒,大多数农户都采取传统方式堆放储存,一旦小麦受潮发霉,农民损失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