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 不断涨大的城市“海绵”

13.06.2016  15:40
          来源:2016-6-13中国国土资源报
          本报记者 洪曙光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然而,由于地处亚热带北缘和地势等原因,这里极易形成秋旱,干旱年径流深为 300~500 毫米;同时,又极易形成内涝,丰水年径流深可达 900~1400 毫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池州共发生水灾19次,主要积水区域有 36 处,多表现为市政道路、居民小区积水,阻断城市交通,带来严重损失。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关键
          2015年4月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池州市按照“渗滞为先、蓄排结合、净用相成”的建设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住建、国土、规划、水利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编制了覆盖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涵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18.5平方公里。
          在此基础上,池州市按照“老城区坚持问题导向、新城区坚持目标导向”的要求,已建城区以解决城市现状面临的一系列雨水与水资源环境相关问题和挑战为主,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新建城区以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保护城市主要水体清溪河为主,构建控制目标体系。规划总体目标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五水共治”的综合目标。
          据介绍,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实施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如期推进的关键所在。为此,池州市制定《池州市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构建以改善水资源环境为总体目标的海绵城市综合性顶层设计。池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池州市水资源体系总体架构清晰且环环相扣,新老城区源头控制系统、市政管网以及清溪污水处理厂、清溪河沿岸截污与径流控制系统、未来湿地的综合开发等要素密切相关、相互衔接。
          据介绍,为防止项目碎片化、连片显示度差等问题,池州市对3年实施计划中部分项目进行整合打包。基于完整子流域排水分区与项目特征,在试点区域筛选3个重要海绵城市推进片区,进行建设模式探索。特别是在清溪河流域片区5.72平方公里的覆盖范围内,以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改造为载体,不断加强尾水湿地生态系统建设。
          多措并举促“海绵城市”建设
          为有效解决建管难题,池州积极创新融资和建设模式。2015年1月1日,池州市采取PPP模式运作的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项目正式实施。通过项目的实施盘活了7.1亿存量资产,缓解了财政即期支付压力,减轻了政府债务负担。同时,城市排水以及涵养水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老城区无明显积水点,局部内涝情况明显好转,基本告别汛期“看海”现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池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专门安排奖励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该奖励以土地利用为依据,按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扣除建筑占地面积后的实际面积予以奖励,房地产开发项目按每平方米15元、公建项目按每平方米2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按每平方米25元进行奖励。
          据了解,2016年,池州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度将达到72%,完成62个项目建设。2017年,项目建设将全面完工,完成33个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展示3个片区连片示范效应,建立城市雨洪调蓄控制系统、水资源环境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海绵城市软件平台为主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