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构建六大产业扶贫区域新格局
中安在线讯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省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安徽省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提出构建皖北平原区、沿淮湖洼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等六大产业精准扶贫区域新格局,通过产业发展力争使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达到千元以上。
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我省基本形成以特色粮油、蔬菜、茶叶、林特、水果、中药材、畜禽、渔业、光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主导的扶贫产业体系,但依然存在扶贫产业选择难层次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较弱,扶贫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挑战。
构建 六大产业精准扶贫区域新格局
为此,《规划》综合考虑全省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提出着力构建皖北平原区、沿淮湖洼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等六大产业精准扶贫区域新格局。
其中,皖北平原贫困地区要以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先行区为契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薯类、大豆、花生、肉牛、肉羊、生猪、禽类、蔬菜、水果、林特、中药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沿淮湖洼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沿淮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低洼地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沿淮特色的现代适应性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大豆、水果、水生蔬菜、水产、水禽、杞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适应性农业发展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支持贫困地区打造沿淮适应性加工产业。
江淮丘陵贫困地区要发挥合肥都市圈现代农业先行区优势,加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杂粮、蔬菜、禽类、生猪、水产、水果、林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皖西大别山贫困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样板区,重点培育高山蔬菜、高山有机米、茶叶、林特、中药材、特色畜禽、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
沿江平原贫困地区要综合利用长江沿线农业资源,重点培育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稻鳖共生、稻虾蟹共养等生态种养模式,支持贫困地区打造一批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皖南贫困地区要以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重点培育特色水稻、高山蔬菜、茶叶、林特、水果、畜禽、水产、蚕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旅融合。
力争使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规划》要求,贫困县统筹整合资金,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优先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力争经过脱贫攻坚,实现全省贫困地区特色粮油、蔬菜、茶叶、林特、水果、中药材、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十大主导产业明显发展壮大,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
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每个贫困县要发展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贫困县基本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重点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产业,贫困地区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比重达51.8%,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比例不低于70%。通过产业发展力争使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达到千元以上。(记者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