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大城市群航母全新起航

05.08.2014  12:30

  新闻摘要

  打造长三角与中四角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布局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构筑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8月4日下午通过专家评审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勾勒出合肥经济圈壮美发展蓝图,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城市圈。

  明确合肥经济圈发展目标定位

  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和桐城市。2013年,合肥经济圈GDP达到7798.7亿元,增速为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以占全省33.7%的土地、31.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41%的生产总值。

  对这个安徽最大城市群,《规划》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长三角与中四角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在这里,合、宁两大都市圈实现融合,共同组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西部核心,并成为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和国家经济发展新高地;合肥经济圈还将领衔江淮城镇群,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根据展望,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同时,构建起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国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十字枢纽。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

  《规划》提出,到2030年,把合肥打造成人口约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成为合肥经济圈内的一个特大城市。此外,《规划》还提出在合肥经济圈内打造3个人口约300万的大城市、1个人口超过50万的中等城市,以及200个左右约5万人的小城镇等。按照《规划》,合肥经济圈要构建起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未来,这些市镇之间,将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强化枢纽、提升铁路、共享航空、连通水运、加密高速、提升国省道通达度、构建城际快速通道、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到2030年,合肥经济圈力争实现每个县城至少一条国道通达;新增7条国道,规划12条城际快速路,并强化与新桥国际机场联系;沿客运快速通道、综合性快速通道适时开通城际公交线路,构建辐射整个经济圈的一小时快捷铁路网。

  共同绘就大美生态画卷

  《规划》提出了合肥经济圈各成员城市流域共治、山岭共育之路。其中,加快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淮河治理;合力推进区域环境治理,切实推进山、岭、矿区森林保育,同时合力推进流域水环境、区域大气环境治理,强化重点矿区、重点污染源及重点污染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共同保护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安全,打造宜居的优质生态环境核心。

  具体来说,把巢湖生态核打造成国家级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大别山生态保育区构筑成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合肥经济圈范围内“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

  产业合作方面,将在合肥经济圈内实现“一核、四心、六带、多极”的产业空间结构。其中,合肥成为产业发展的先导核;淮南、六安、滁州、桐城担当综合产业发展中心;合淮、合芜、合宁、合六、沿淮、合安形成六大产业发展轴带;加快建设新桥空港新城和合肥中科智城等重点产业园区。

  未来,合肥经济圈各城市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加速文化建设,完善医疗服务,健全社会福利,实现共荣共享,惠及经济圈内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