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长江经济带”给安徽带来什么
这是一盘纵横捭阖、关系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棋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我省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如何在国家战略中把握自身发展机遇,找准主动作为的空间?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战略定位凸显优势,创造更加广阔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我省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将突出发挥沿江近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上下游地区广泛构建合作链条。”
初秋,作为重要的长江水系港口,芜湖港百舸竞发,一派繁忙。 8月份,芜湖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03.07万吨,同比增长32.1%,再创开港以来单月历史新高。我省水运资源丰富,内河航道总里程和通航里程分别位居全国第七和第八位。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长江为依托,巢湖为重心,淮河为主通道,沿江5港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黄金水道作用凸显。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全力推进的‘三大战略’之一。 ”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自铎认为,安徽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意味着我省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将突出发挥沿江近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上下游地区广泛构建合作链条,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 ”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规划纲要》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去年,我省出台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我省要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这四个定位与此次《规划纲要》对安徽的要求完全吻合。《规划纲要》的出台,既给安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安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这意味着我省将要保持经济增速的全国争先,全力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动力源。“通过推动创新发展与产业承接的互动互促,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和先进制造业集聚提供示范。作为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与上下游地区共同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承诺,成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有利于我省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更高平台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我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水平。”
国家发改委日前原则同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进行修订。在规划期限上,同意将皖江示范区规划展期到2020年,并强调在对规划具体内容进行修订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机遇”。
以合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示范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6年多来,皖江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六成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布局在沿江区域,七成外资流入皖江示范区。今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GDP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胡功杰说,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我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改善发展支撑条件,还有利于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增强绿色发展优势。“同时,有利于我省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更高平台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海陆统筹、国内外东西向双向开放,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将对我省发展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对接、市场融合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把握得好、借力得好,将有利于我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水平。”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
“国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大力发展联程联运。”孙自铎认为,我省一批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凸显区位优势的重大项目已经纳入其中,将有利于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位置。《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
“国家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我省地处长江下游,是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贵水源地,拥有巢湖流域和黄山市两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抢抓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机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区域环保和生态建设合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分析。
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发挥各大战略叠加优势
——“一方面要加快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以及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的集聚;另一方面,其他区域要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断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功能。”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规划纲要》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其中,“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不久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将合肥市和合肥都市圈纳入规划范围,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如今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双节点”城市。
“从规划的范围上看,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全流域的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是重点发展区域的规划,二者是面与点的关系。”阮华彪认为,前者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因此,要力促联动发展,发挥叠加优势,实现争先进位。一方面要加快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的集聚,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其他区域要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断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功能,形成与中心城市的互补发展,共同构建形成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动力。”
胡功杰认为,在合作对象与方式上,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在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同时,密切与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联系。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有机衔接和社会治理协同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建立各类跨区域合作组织。”
“在合作领域上,突出建立生态环境区域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他说,要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适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域主干电网、基础电信、铁路、港口、干线机场建设,投资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领域。
在孙自铎看来,要充分发挥不同战略的叠加优势,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点,即机制接轨、交通互联和产业联动。“机制上,要完善区域竞争合作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交通上,要强化互联互通。产业上,要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加强区域间产业创新合作,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