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本科有导师 成才少迷茫

18.05.2016  16:21

  5月18日,《安徽日报》9版以题为“本科有导师成才少迷茫”报道了我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的一些成效。具体报道链接如下: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60518/article_3435407.shtml

 

    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往往思想不稳定,在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活、未来规划等方面存在困惑。本科生导师针对此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和思想教导,广受欢迎——

课堂外教书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大一迷茫,大二瞎忙”,本科一、二年级是大学生奠定学业基础、稳固专业思想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一、二年级本科生对自身学业发展还没有明确的路径和方向。   

  “本来一身劲去上专业课,没想到老师竟然给我们发了锄头,让我们练习锄地。”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园艺学专业王宁宁至今还记得,第一堂专业课让同学们对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上大学了还要锄地干农活,一下课,有些同学就感到接受不了,嚷嚷着要转专业。   

  “幸亏张老师及时介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我们重树专业兴趣,坚定了我们的专业选择。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大一学生王宁宁对导师张雪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根据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规定,王宁宁等10多名同学入学后,生命科学学院安排了张雪平担任她们的本科生导师。张雪平在与学生们交流时,敏感地捕捉到了学生们的失落情绪。她当即想办法联系了一些专家实验室、科研项目组,安排王宁宁等新生去参观、实践。 “原来还有这么多神奇的高科技,这么宽广的专业应用领域。”王宁宁和同学们彻底被专业“俘虏”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有了兴趣,王宁宁一头扎进了专业知识学习中。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生物标本大赛,王宁宁报了名。可作为新生的王宁宁对植物标本制作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掌握,怎么办?张雪平一边鼓励王宁宁不要气馁,一边“卖面子”找相关专业老师帮忙,请他们指导王宁宁采摘标本,使用实验仪器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宁宁的几幅作品都获了奖。   

  “同学们遇到专业方面的困惑,都愿意和我交流。”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姚智华老师担任了12名车辆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导师,他除了定期去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还利用QQ群、微信等90后学生喜欢的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们聊天、分享专业资料,答疑解惑。

宿舍中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导师们把学生宿舍开辟成“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教育。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为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支招》,去年底,中华教育网的一篇报道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报道不仅关注学生们关于秸秆焚烧的调研内容,更关注大一学生能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问题调研的教育现象。   

      “从课题确定、实地调研到写调研报告,都是在导师指导、帮助下完成的,他才是第一作者。”谈到秸秆焚烧问题调研报告,报告的署名作者——安徽科技学院东1#229室的6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异口同声地把功劳归于她们的导师卫胜。原来,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凤阳县城城乡接合部,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焚烧的烟气时而飘入校园,同学们很是苦恼。 1#229室的学生们与导师——校党委委员卫胜聊了这个问题,卫胜提出要她们结合正在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秸秆焚烧的根本原因。   

  虽然担负着繁重的行政事务,卫胜还是亲自为学生们制定调研计划,联系调研地方;调研结束后,卫胜又指导她们撰写调研报告,并多次修改完善。东1#229室的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在这次调研中,她们还从导师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公民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这些,将让她们终身受用。   

      导师既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大学生活的引路人。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老师陈佩与指导的学生之间亦师生亦姐妹。

      “陈老师经常来我们宿舍,与我们交流大学生活感悟,和我们一起笑、一起闹。”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孙帅丽告诉记者,陈佩常常与她们开展“女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知不觉就影响到了她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陈佩带着她们一起旅游,并趁机鼓励她们考导游证,为职业发展增加砝码;语言学习离不开实际运用,陈佩四处为她们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让她们多些社会历练。

摸索中推进 育高素质应用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低年级本科生专业教育、思想教导中出现的教学矛盾,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效果。”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韦文联介绍,教育部曾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安徽科技学院在我省高等院校中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原来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模式基础上,选聘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担任本科一、二年级本科生导师,每名 导师指导1~2个宿舍学生,使“”由传授变为传授+指导;使“”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   

      “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 ”外国语学院张瑞娥教授分析说,现在大学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90后、00后大学生个性化、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单纯以班级为主、“漫灌式”教育效果有限。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少,可以“开小灶”,针对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帮助。在张瑞娥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上,记者看到她详细记录了每名学生的个人情况,并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制定了导师指导计划,“指导记录”栏记录了她历次深入宿舍与同学交流的情况,包括“以学业指导为主,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要求,推荐了专业阅读书目”“了解学生生活情况,督促她们注意安全,做好宿舍保洁”“假期注意事项”等。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处处长何永勇告诉记者,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学院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对导师制实施对象、导师工作职责、导师工作方式、导师的管理与考核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学院对导师每学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核发导师津贴,对工作表现突出导师,在评聘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时还给予优先考虑。目前,全院385名导师指导了4200多名学生,实现了新入学本科生全覆盖。   

  “当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较少,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摸索中推进。 ”韦文联表示,学院将根据导师制实施情况,进一步细化措施,压实导师作风,加强督查考核,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延伸阅读· 本科生导师“”什么   

  早在2002年10月,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试点。此后,国内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它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本科生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动积极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并在导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目的。 专家认为,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世界上一流大学都很重视本科生教育。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具有丰富个性的杰出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推行,还是它的改进、完善,都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责编: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