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头版报道:敞开大门办校 瞄准市场育才

16.06.2014  13:08

  6月16日,《安徽日报》头版以题为《敞开大门办校 瞄准市场育才》报道了我校主动服务社会,放活专业设置,大力培养“科技应用型、基层创业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具体报道如下。

   服务地方提谷齐峰,拓展更广阔办学空间

  “专家说的都是我们在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不懂的问题现场还可以问。 ”说起安徽科技学院不久前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临泉县农民徐友利津津乐道。近三年,类似的培训班安徽科技学院在临泉县就举办了10多次。

  这是安徽科技学院长期为基层送教上门、送科技上门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积极参加沿淮行蓄洪区和大别山区智力扶贫开发,拉开了抢抓机遇转型发展的序幕。2009年成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以来,学校每年都要派遣大批科技人员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年均为地方或企业举办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类培训班100余个,仅在临泉县就推广高产夏玉米224万亩,新增产值4.2亿元,与中江种业合作推广国审糯玉米品种——凤糯2146,三年间推广23.14万亩,创经济效益9642.7万元。

  服务社会不是高校发展的削峰填谷,而恰恰是提谷齐峰,能够拓展更广阔的办学空间。这是安徽科技学院嵌入“骨子里”的办学认识,为了把这一认识提升为行动,学校前后共拿出近亿元创建152个“校中地”、“地中校”产学研基地,凭借这个校产结合的“前沿高地”,安徽科技学院与地方300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成果转化渠道,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91项,保证了大批科研成果从“高墙深院”走向企业,走向田间地头。

  几年来,安徽科技学院根据省“十二五”规划要求,将作物、养殖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优势专业拿出来与区域产业深度对接,开门办学与蚌埠市签署市校长期战略科技合作协议,主动参与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发展规划。学校还针对滁州市和蚌埠市的硅化工、盐化工等产业需要技术人才的实际,专门新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定向培养人才。

   创业教育贯穿全程,让人才从基层扎实起步

  李亚运是学校食品药品学院中药学2010级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凤阳瑞余烤鱼堂的小老板。 4月4日,李亚运和另两名同学将所学中药学知识融入烤鱼料方,正式创办瑞余烤鱼堂。类似李亚运这样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的“双重身份”在校学生,安徽科技学院还有很多。

  “不求人人创业成功、但求人人创业能力提高”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埋下了去基层创业的“种子”。安徽科技学院从新生入学那天起,就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去基层创业就业,把创业教育扩大到每一个学生,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在安徽科技学院校园内,“双百比赛、三创大赛、KAB实践竞赛、创业课程竞赛、创业孵化模拟”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年均都要举办50次以上,学校的创业园成了在校学生创业的“抢手摊位”,今年学校又扩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就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有了创业的“种子”,一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自然就会在社会“落地开花”。 2006届毕业生李晓军看准网上销售茶叶项目,创办了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2013年交出了销售额2亿多元的骄人账单,李晓军还成为“中国茶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近五年,学校共有60支团队、2.5万余人(次)在校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就业实践活动,仅去年就有100名在校学生创业获得初步成功,校园内的创业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

  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有79%的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仅在安徽境内就有100多位基层创业实践典型,社会和媒体称赞学校是 “创业人才的摇篮”。该校毕业生苗娟在凤阳小岗村创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另一位该校毕业生杨俊森在歙县绵潭村创业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专业设置放活标准,紧连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专业知识更实用、动手能力更强”被安徽科技学院定为专业改革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该校在农科专业里加入了工科内容,通过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新增了应用文理专业,与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了15个职业技能及资格培训考核机构,面向全校46个专业开展38个中高级工种培训和认证,把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话语权交给考核机构,将毕业证书与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相挂钩,变专业学习考核仅凭毕业证书的“一张皮”为毕业证书加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两张皮”,并把学生需要的每一项能力细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融入专业教学。

  社会需求 “倒逼”高校放活专业设置,让学校找到了破解专业改革的 “钥匙”。院长陈士夫说:“专业设置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命脉,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把教师讲的、学生学的变成社会用的,确保学生带着想法进来,带着真本领出去。

  2010年,安徽科技学院从统招的种子专业中选拔30人独立建制,组建“隆平种子班”,该班放活专业设置,突出“岗位实践、理实合一、工学交替”培养,采取“双班主任、双导师制、双考核制和双奖助学金”管理。毕业时,12人被隆平种业公司录用,9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6人进入北京联创种业等大型种子公司,3人考入事业单位,“隆平种子班”30名学生全部实现就业或深造。

 

(责编: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