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盟友’同写博物志”
我省文博系统现有馆藏文物50余万件(套)。如何让藏品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库房,走进展厅,用博物馆古老的收藏持续讲述最鲜活的历史故事,成立全省博物馆联盟是一个全新探索——
■ 本报记者 蒋莉 晋文婧
“博物馆联盟”并非陌生词,早在几年前,首都博物馆联盟、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东北三省博物馆联盟等异军突起,令人惊喜。在博物馆“后免费开放时代”,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否为地标建筑,远不如一项陈列展览是否藏精品、有人气,更有惠民意义。
以联盟满足公共需求
“藏在深闺无人识”,文博精品令人自豪,也颇有遗憾。我省文博系统现有馆藏文物达50余万件(套),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很多类别的藏品分散于各基层收藏单位。今年5月底加入全省博物馆联盟的77家博物馆,有省级龙头馆,有地市代表性博物馆,有高校博物馆,还有民办馆和专题馆,他们代表着我省文物精品的丰富来源。
业内人士坦言,就大多数单个博物馆而言,还达不到高品质展览的规模和标准。地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普遍面临着缺乏展品资源、展览经费不足等问题。盘活文博资源的行动,从今年5月正式成立全省博物馆联盟开始,即利用原有各级馆藏资源,打造新的原创展览。今年春节以来,安徽博物院首度尝试与天长市博物馆、巢湖市博物馆合作,推出以我省展品为主的原创交流展《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盛装赴京。 8月初,安徽博物院在此展基础上,新增合肥市文管处、淮南市博物馆、皖西博物馆、寿县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的汉代玉器珍品,集结为《安徽汉代玉器精华展》。
安徽博物院院长朱良剑认为,博物馆不仅向社会开放,也因公共利益而存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命日渐凸显。但是博物馆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博物馆与公共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唤起更广泛的关注;缺少变化和更新,难以吸引公众经常走进博物馆。因此,大家得一起培育和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好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描述联盟成员对文博资源的诉求是再恰当不过的,而这也是让博物馆惠及百姓的好方式。
与民办馆藏休戚与共
在这支庞大的“盟军”中,各类民办博物馆也不逊色。首批加入联盟的77家成员单位中,有10家民办博物馆,比如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芜湖徽商博物馆、休宁见明堂民俗博物馆等。这些民办博物馆的藏品极具特色,但苦于缺乏展览交流的渠道,并面临办展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办展能力有限等困难。为拓展馆际合作途径,落实国家文物局 《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盟主”安徽博物院表示正在积极探索与具备发展潜力的民办博物馆建立长效协作关系,提高民办博物馆参与办展的积极性。
8月22日,《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陈展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安徽文物再度进京,合作主体来源于安徽博物院以及两家民办博物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和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两家民办馆的优秀藏品资源不可小觑,展览展出明清时期徽州建筑构件90余件,包括砖、石、木三雕。木雕构件撑栱、雀替、梁柁,石雕基座、柱础,砖雕门楼、门罩,蔚为大观。赴京展览的这些藏品,从建筑技艺、居民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方面向北京观众传递着诸多徽州历史文化信息。安徽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方林认为,国有馆与民办馆的合作,将带动我省民办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提升,也将为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带来新思路。
让文博创意渗入基层
去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基本陈列270个、临时展览约500个,年接待观众近1780万人次。刷新的数字背后,是基层群众对博物馆的认同意识的提升。今年下半年,芜湖市博物馆、铜陵市博物馆新馆将建成开放,作为联盟“盟主”,安徽博物院计划把构思成熟、反响良好的《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精品原创展览送至芜湖、铜陵两市博物馆展出。同时,安徽博物院的另一原创临展 《岸芷汀兰——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本展》也将亮相马鞍山市博物馆。
向基层送展的同时,提高基层博物馆的软实力,是“盟主”的心愿,也是“联盟”的最终诉求。以往外展,仅以输出展品为主,对于其他服务方面则难以面面俱到。将展示方式、文物保护、临展操作模式、陈列展览规范等内容全方位送到基层博物馆,是“联盟”未来的方向。 “展览策划文案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与观众的认知结构相吻合;展示内容要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激发兴趣、产生共鸣。展览联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展览资源和共建共享的平台,更需要我们提升策展的能力和水平,花大力气去实践策展创意。 ”方林说。
本着打造特色鲜明、弘扬主旋律、力主原创的策展思路,“盟主”安徽博物院2015年展览计划业已出炉,包括原创展17个、引进展7个,其中计划借助展览联盟平台策划百年美术经典系列 《氤氲长虹——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特展》、文物故事系列《吉祥如意——羊年春节文物特展》、《幽香氤氲——古代香具文化展》三个原创展览。这些创意展览的目的地依然是基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馆联盟是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体系建设标准化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