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厕所整改“回头看” “方便角落”显文明

09.10.2016  02:03

据人民网讯 便捷的残障设施,干净的地面,人性化的母婴室,绿植装扮,洗手液、烘干机一应俱全……没错,这样就是如今安徽旅游景区的厕所环境。

国家旅游局自去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厕所革命”,解决旅游厕所脏乱差的局面。今年6月,国家旅游局检查组采取深度暗访的形式,在安徽合肥、黄山两市抽查了37座旅游厕所建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

三个月过去了,检查组再赴安徽“回头看”,对合肥、黄山两市旅游厕所整改情况进行复查。近日,记者跟随检查组在合肥三河古镇、岸上草原、黄山西递宏村、黄山风景区等处看到,景区的旅游厕所如今已全部整改到位,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

强化管理责任 让巡查常态化

此前,在国家旅游局的暗访结果通报中指出,总的来看,所检查的厕所从分布数量、硬件配备、服务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但“部分厕所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提升管理水平,就要靠制度约束,将责任夯实。

记者随检查组在三河古镇看到,整改后,每一处厕所门前都张贴着一张日常检查记录表,上面记录不同时间段厕所内的空气、地面、台面、便池、设备、隔板、墙面、檀香等各项评分。

“古镇旅游厕所清洁全部交给物业公司承包,并实行‘三级负责制’,每个厕所配备专职厕所管理员负责清扫维护,由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市容执法人员按照一天六次不定时检查模式,对所有旅游厕所进行统一的检察评分”三河镇党委书记万锦阳介绍说,评分表按一日一报直接送至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对厕所管理员进行统一的奖惩。

采用奖惩结合细化责任的,还有黄山市屯溪区。当地政府专门成立公厕巡查组,安排专人并配备巡查车辆,全天候对公厕进行不间断巡回检查考核,并拍照取证,对管理不力的采取一次警告、二次处罚,对卫生打扫较好的公厕予以表扬。考核结果每周通报,每月拨付经费时兑现奖励。

“未见有专人值守、无第三卫生间、无母婴室、如厕用品不齐全”,检查组暗访大圩景区2处公厕时,指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专门成立了厕所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工,将‘整改任务书’和‘景区厕所整改提升工作责任牌’上墙,并要求限期完成。” 合肥大圩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领导小组内部还成立监督组,对整改效果及后期维护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巡检抽查,防止问题反复。

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王云波表示,在国家旅游局通报暗访情况后,安徽省旅游局按照整改意见立即部署,督促相关景区积极整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到位。“旅游厕所建设已纳入安徽旅游部门工作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实行跟踪督查,两月一通报,年终量化评比,还与景区景点评A评级相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制。”王云波说。

因地制宜 融入徽文化特色

厕所虽小,却是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的窗口,是景区的脸面。 此次 走访中,检查组也看到了安徽在旅游厕所建设方面做得不错的地方。

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在指示牌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该公园游客接待中心的一座公厕。这里没有明亮的大理石,而是小青砖砌成墙面,没有大理石水盆,而是普通石料材质的水槽,厕所的吊顶是农家常见的米筛,屏风和隔板是秸秆压制成的环保材料,隔间的门板则是水墨画图案。简洁实用的风格,把公厕和森林公园的格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变成了景区的一个亮点。

粉墙黛瓦石板路,牌坊窄巷马头墙,散发着古徽州厚重的文化底蕴。西递、宏村景区也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热门景点。受世界遗产地的限制,景区内无法新建厕所,因此,当地采用“村民和谐机制”,在景区人流密集的地方,采取选取农户家中的厕所作为应急厕所,由公司每年支付一定补助资金的方式免费开放给游客使用。景区客流量达到高峰时,启用景区机关办公单位厕所作为应急补充,方便游客。

“坚持以游客为本,力求简洁美观,节约高效,功能完善,不搞奢华厕所。”安徽省旅游局规划处负责人说,省旅游局要求新建的旅游厕所设计要体现出安徽文化特色,建筑风格、色调等力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倡导节约环保低碳,并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

探索建管新路径

据了解,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安徽省不断创新建管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年完工旅游厕所799座,完工率达98.6%。2016年,安徽计划投资3.55亿元,新建旅游厕所940座,改建161座,截至8月底已完成446座,在建438座。

“在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和管理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投入,仅仅依靠政府买单显然是不够,需要开拓思路,逐步打破政府包揽、企业和居民旁观的格局,坚持政府财政补贴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管新路径,以求长效。”安徽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说。 

原标题:安徽:旅游厕所整改“回头看” “方便角落”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