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政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速换挡”
安徽广播网8月21日讯(记者:闫少卫、吴昊,铜陵台:刘少君) 集成电路又称为“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整机设备的“心脏”。如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省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这两天,在铜陵乐凯特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刚刚研发成功的柔性印制电路板正在进行小样生产中。这一产品的推出,填补了我省柔性印制电路板产品的空缺。由于产品迎合了当下电子行业发展趋势,目前已有不少商家发来订单,而这些柔性板材将最终应用到三星、华为等高端电子产品上。
铜陵乐凯特科技公司厂长冯慈祥介绍:“我们的软板非常薄,最薄的只有0.05毫米,相当于头发的四分之一。它耐弯折,可以耐360度弯折,达到100万次的弯折。相对双面硬板的利润高20%。”
据了解,在印制电路板行业,下游客户付款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加上自身的库存,一般企业的账期可能会长达5个月。而今年2月才刚刚投产的乐凯特公司,敢于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积极拓宽产品品种,得益于铜陵市打造的政策“摇篮”。
铜陵乐凯特科技公司董事长沈国良表示:“当地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竭力为我们提供流动资金担保。今年已获得2000万的流动资金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等200多万的政府扶持资金,这些帮助使我们企业能够快速投产达效。”
预计到今年10月份这一产品就可以实现量产,每月产能将达到1万平方米。
作为我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首的合肥,就曾长期面临着省内就近生产配套“缺芯”尴尬。不过,随着今年以来总投资近百亿元集成电路产业项目的集中签约,合肥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已初现端倪。
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建设一个模拟的特色的IDM产业园,通过资本纽带来推进整个产业链的串通,打造成一个中国的或者说是江淮硅谷。”
今年6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将集成电路列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意见》从强化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人才培育引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五项保障措施,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省经信委电子信息处处长穆志萍介绍说:“明确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17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2020年力争在此基础上翻一番,显示面板、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的芯片本土化率达20%左右,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经过近十年积累,我省集成电路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3年,全省集成电路产值为55.9亿元,占全国2%。除晶圆制造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链上主要环节基本具备,一批核心项目正在加快引进和建设;中电科技38所、43所和中国兵器214所等国家级集成电路专业研究机构聚集;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微电子学科构成的科教资源突出;家电、汽车等优势产业的本地配套需求旺盛,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日臻成熟。
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表示:“我们现在一方面抱怨我们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我们又供给不足,真正有技术的东西短缺,比如芯片,去年(我国)进口2300亿美元,今年估计超过2800亿美元,所以这个是机遇。我们出台十大高成长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概念太大了,安徽不可能都做,我们就需要精准发力、精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