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软实力成为强省新动力
建设文化强省,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任务之一。三年多来,我省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推进理论社科、思想道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舆论、文化演艺、文化产业、文化开放“八个强”建设,不仅为我省百姓带来丰富的文化大餐,在一些方面还成为全国的榜样。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为读者、网友展现文化强省的成果,剖析成绩背后的原因,并描绘我省未来的“文化蓝图”。
文艺精品一个接着一个,文化乐园把欢乐送往万村千乡……三年多来,随着文化强省“八个强”的建设,不仅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逐渐提升我省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安徽”也开始成为助推安徽崛起的新动力。
文艺安徽引人注目
不久前举行的第27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晚会上,我省青年演员何云摘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而让她淋漓尽致地展现表演才华的,正是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大型史诗黄梅戏《小乔初嫁》。
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告诉记者,从排戏伊始,就有此愿望,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蒋建国之所以有底气,源于《小乔初嫁》从一开始就追求精品。
《小乔初嫁》创作团队异常强大,编剧盛和煜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导演张曼君曾执导过秦腔《花儿声声》等多部优秀作品,作曲则是我省著名黄梅戏作曲家徐致远。《小乔初嫁》气势恢宏,场面宏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出传统黄梅戏。上月初,作为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一部分,《小乔初嫁》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大气磅礴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人的黄梅唱腔,赢得首都观众的好评。
三年来,我省还涌现出话剧《徽商传奇》、纪录片《大黄山》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繁荣景象。2011年,我省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13项,2014年达到143项。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我省获奖作品有8部,比上届增加2部,排名由第16位跃升至第3位,与北京、广东等省市并列,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安徽文艺现象”。
文化乐园惠及乡村
赵培才是合肥城西桥村的一位村民,今年以来,他发现很多邻居的生活慢慢改变了。
“以前,很多人工作之余,就是喝喝酒,打打麻将,现在有了文化乐园,不少人开始健身、跳舞了。”赵培才说的文化乐园,就是今年初开园的城西桥村农民文化乐园。在这个拥有文化广场和舞台、电子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的乐园里,农民们不用出村,就能看电影,打篮球,参加各种培训,还能亲自登台跳舞唱戏。
赵培才说,“以前大家也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没有场地,现在开到了家门口,大家可高兴了。这几个月来,我们举办了篮球挑战赛、广场舞比赛,演出了好几次庐剧,这在以前根本想象不到。”
省直工委党校教授李宪奇看得更远,“文化惠民还能释放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文化消费更快增长。”
文化强省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此,我省已经试点建成1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启动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试点,并配套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升、地面数字电视等惠民工程,在6个县实施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徽模式”,被文化部誉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创举”。
文化企业百花齐放
在被称为手游IP元年的2014年,一家安徽文化企业成为业界明星。作为安徽动漫游戏开发的佼佼者,合肥乐堂动漫推出了《熊大快跑》手机游戏,几个月后,这款游戏在全国的下载量突破一亿,创造了单机游戏的新纪录。手游作为一种潜力无限的新兴文化业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入巨资,而安徽的文化企业正跑在前列。
一名长期关注安徽文化发展的人士告诉记者,以前提到安徽的文化产业,都是出版、发行等五大集团,现在则涌现了一批明星中小企业,让安徽的文化产业更加时尚和新锐。
据统计,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占GDP比重由3.86%上升为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五大文化集团中,出版集团2014年预计营业收入196亿元、资产总额148亿元,居全国第4位;发行集团营业收入超160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同行第1位,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而百强民营文化企业也快速发展,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43家、超10亿元的6家。
在时下火热的动漫领域,我省拥有国家认证动漫企业33家,居全国第7位,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居全国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