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16.05.2014  20:13

  安徽广播网5月5日讯(记者:许晖) 在新一轮文化建设进程中,安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

  3月31号,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正式发布2014年文化产业重点招商项目327个,投资总额2958.1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64%和36.89%。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强介绍:“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92个,10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增大,吸纳资本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建成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4.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4%。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源于安徽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非时政类报刊等领域的43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陆续成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举措更加有力、保障更加到位。

  今年4月,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再次与保利剧院携手合作,将他们排演的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和儿童剧《青蛙王子》、《开心宝贝》,送上全国巡演的舞台。

  黄梅戏演员仝婷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改革,很难想象他们这样的地方院团可以登上全国性的演出院线。“以前我们排练一个剧,舞美道具到演员都有局限性。现在‘并院’之后资源共享,很多的舞蹈场面由歌舞团的演员们和我们一起完成。

  仝婷所说的“并院”指的是,2010年6月,马鞍山市将歌舞团、黄梅戏剧院、艺术实验中心整合成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闯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演出场数和收入额分别是改革前的5倍和20倍。

  改革激活了文化企业的内生动力。省属五大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88.53亿元、利润总额14.34亿元。出版、发行两集团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双双突破百亿大关。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68个国家和地区;改革激发了创作活力。全省138部作品获得全国性重要文艺奖项,电视剧《永远的忠诚》、黄梅戏《雷雨》、《徽州往事》、徽剧《惊魂记》等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徽字号精品力作在全国叫响。

  在改革推进中,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去年,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把村里的老宅改造成农民文化乐园,今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有了正式规范的场地,村里像徐生岩这样的文艺爱好者有了展示才艺的舞台。

  徐生岩介绍说:“过去我们演出没有这么好的场地。现在我们每周周末都自发的在这个乐园晚上搞一些文艺活动。

  文艺演出仅仅是农民文化乐园众多活动之一,这里还有室外综合文化广场、礼堂、讲堂、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和村史村情展示墙等。农民有了自娱自乐的场地,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农民文化乐园是我省立足群众需求、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目前,全省105个公共图书馆、119个文化馆、143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个美术馆和121个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在安徽城乡,一个运行高效、覆盖全面、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