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安徽故事:海归团队掘金“纳米再制造”
记者来到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睹由中科院产学研项目团队牵头研发的工业修复新技术“化腐朽为神奇”。
“一根轧辊表面磨损1厘米深就得报废,当废铁卖只值2万元,新买一根要50万元左右;而运用我们最新的纳米再制造技术,修复一根,只需花20万元,且寿命不低于新轧辊。”9月22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鼎瀚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敬卿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谈起他们与包头钢铁公司的合作项目。 “前不久,我们投资3亿元在包头设厂,每年为包钢至少节省成本5亿元,还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煤、铁矿石,碳减排效益相当可观。 ”
走进鼎瀚公司厂房,一边摆着从各地收集来的报废机械部件,都已锈迹斑斑;另一边,从生产线上下来处理一新的设备,一件件闪闪发亮。程敬卿告诉记者,以往工厂机械零部件损坏后,直接进入回炉程序,增加企业成本,也不利于节能环保。在钢铁冶金、能源电力、化工设备、机械制造等行业,对用于高温、强腐蚀、高耐磨条件下的高性能涂层防护材料,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2012年,他们依托中科院纳米所,创造性地研发出国内一流的纳米涂层技术,希望借此走向市场。
在就任鼎瀚公司总经理之前,程敬卿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热喷涂实验室担任项目主任。 2010年,团队通过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引入国内,后又被我省纳入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落户芜湖创新创业。
“创业团队几乎清一色‘海归’研发人员,6人拥有博士学位。 ”鼎瀚公司技术总监薛卫昌曾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在读期间就有美国多家公司向他递送橄榄枝,开出十几万美元年薪,均被他拒绝。 2013年,怀揣着一腔热血,薛卫昌与程敬卿等8人毅然决定扎根江城芜湖,开启纳米再制造产学研攻关项目。
但这项看似颇具前景的技术,从实验室迈入市场却是一波三折。公司成立之初,几个研发人员七拼八凑才筹了100万元,上第一个模具再制造项目,便遇上资金告急。为解企业燃眉之急,芜湖市特事特办,新厂房15天内批复,500万元国家引导性风险投资和500万元贴息贷款及时到位。被列入省高层次人才团队后,公司获得省里扶持资金1000万元,芜湖市入股1000万元,企业获得一系列科研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支持,逐步走向正轨。
“目前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攻克特种表面涂覆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3年来,共申请发明专利300多项;研发通过检测的新材料34种,可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据程敬卿介绍,企业产值从刚成立时700万元到如今的4000多万元,成为国内唯一拥有材料、涂层加工工艺和设备研发全产业链的再制造企业。他们还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了安徽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前不久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国家级再制造装备及材料试点单位。
【背景链接】
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创新人才,2014年以来,我省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我省从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省级扶持资金,支持10个左右的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对每个团队以参资入股的方式支持1000万元,科技团队创办公司注册地所在的市也将同时给予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在土地供给、基础设施配套、前期工作生活场所及团队成员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