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藏工作成效显著,援建地区旧貌换新颜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22日讯(记者:孙成) 从2002年开始,安徽省开始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山南地区错那、措美和浪卡子三县。13年来,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安徽援藏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项目援藏、智力援藏和产业援藏等工作,让对口援建地区旧貌换了新颜。
10月初,记者在安徽援建的西藏山南错那镇二组看到,总投资超过1800万元的统筹城乡示范村建设项目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很多藏族同胞高兴地搬进了新居。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居民格桑顿珠:“以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黑乎乎的,没有这么高等(级),以前我们提水远的很,现在水源都在家里面,方便得很,人人都说好。”
藏族同胞住宿条件改善的背后,凝聚着安徽援藏干部的心血。为了这个工程,两年多里,安徽省多名援藏干部奋战在从立项、设计到建筑施工等各个阶段。安徽省第五批援建干部刘师衡:“大量的一些住建的援藏项目,特别是一些农牧区的一线的一些项目,一定要把它做好。”
13年来,安徽省共选派五批共110名援藏干部及282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藏工作,他们克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忍受着高寒环境、与家人分别的思念,用勤恳踏实的工作,无私奉献在雪域高原。
安徽省第五批援建工作者周汝环:“这边不光要技术,还要消耗体力和精力,一台手术下来,满身都是汗,我想要多开展一些工作,为当地西藏人民服务。”
2015年9月,安徽援藏的又一重点项目——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新大楼也建设完毕,这个项目投资4000万元,设计床位达到120张。新大楼将极大地方便周边群众就医。
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军:“落成之后,咱们可以说,咱们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是目前整个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一家妇幼保健院。”
安徽省对口援建的错那、措美、浪卡子三个县高寒缺氧、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的要求,13年来,安徽省共实施援藏项目187个,惠及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民生领域,安排援助资金、物资、设备,折合人民币超过11亿元。仅2013年以来,安徽省就确定投资3.1亿元启动30个援藏项目,截至目前,27个工程类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安徽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山南地委副书记张明:“安徽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将3.1亿的资金分解成27个工程项目,都用在了基层一线,都用在了农牧区,80%的资金用在了民生的改善。” 2014年,山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接近10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分别是对口援藏前2000年的10.5倍、15倍和6倍。错那、措美和浪卡子三县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