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持续推进城乡造林绿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6月8日讯(记者:丁雨光) 江淮大地绿潮涌。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持续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努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并大力推进林业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作出新贡献。
眼下,位于蚌埠市区南部的陶山郁郁葱葱,芬芳四溢,山道两侧,桂花、黄连木、海棠、红叶石楠等苗木分道而立,让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树的海洋。蚌埠市民张贵明 :“老早以前光秃秃的,现在这边路也修好了,树也长得好,真漂亮。”
陶山只是蚌埠市近年来城市绿化的缩影。近年来,蚌埠市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三环六轴三带”城市发展框架,实施了山林绿化提升工程,城市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提升。蚌埠市农林委总工程师李德成: “我们重点打造和提升山林的绿量和山林的景观,逐步把山林打造成蚌埠市一个非常好的森林景观和城市之肺。现在我们逐步还在增加改造的力度,每年还要安排1000亩左右的任务来提升山林。”
2012年以来,我省发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动员令。和蚌埠市一样,各地重点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山地造林攻坚、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等三大造林工程,并开展森林城市、森林村庄等四项创建活动。到2016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圆满完成,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8.88万亩,成为安徽林业史上最大的生态工程。省林业厅副厅长齐新: “这五年成为安徽林业史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质量最好、影响最深远、群众获得感最多的林业生态工程。”
其实早在1989年的全省山区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造林绿化规划;1994年,安徽如期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灭荒”验收的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的称号;1997年9月,“八年绿化安徽”目标也如期实现。
四十年来,安徽人民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林绿化奇迹。池州、合肥、安庆等7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淮南等3市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全省森林覆盖率也较40年前提升了10多个百分点。
东至县洋湖镇村民的周志刚2005年回到家乡搞起苗木种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他的公司已流转荒山1200亩,成为当地最大绿化苗木基地,跻身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元,还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周志刚: “除草施肥挖树养护这块都需要农民工,一年农民工要好几千工,我去年这块是117万,带动了经济发展。”
周志刚就是安徽林业改革的万千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安徽通过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激发社会资本进入林业市场的活力,林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7万多个,各类社会主体投资造林占新造林面积的比重已超过90%.省林业厅副厅长齐新 :“把森林资源盘活,让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多年来,安徽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新机制;同时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全省原有141个国有林场整合为100个,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了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双目标;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森林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安徽正在“林长制”改革的引领下,持续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打造生态文明的安徽样板、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