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拥抱世界新工业革命
(一)
人类文明的发展线索,在某种意义上,就蕴藏在制造业的升级史中。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今天,从半空中俯视凌家滩,可以看到多处千年巨石阵。
这是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地下埋藏着巨大宝藏,玉龙、玉璜、玉鹰、玉龟等精美玉器,展现出中华先民们5600多年前的玉器雕刻水平。
在那个非常遥远的年代,中华文明已如此流光溢彩。
凌家滩的先民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古玉制作时遗留的微痕上,藏有揭示答案的密码。考古学家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在50倍的显微镜下,清清楚楚地看见管钻时的玉芯尚留在孔内。经测量,该玉芯直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还细。
当凌家滩的先民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时,欧洲尚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两者所处历史阶段的差距以“万年”计。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
上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的“三足两耳”青铜圆鼎——楚大鼎,在2014年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而世所瞩目。
当地发掘的众多青铜鼎中,既有楚大鼎这种体型硕大、雄浑厚重的国之重器,也有体型娇小、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青铜小鼎。
这些铜鼎刻画细微,生动逼真,反映了安徽3000多年前的青铜造型工艺。
鼎食钟鸣,是“舌尖上的中国”。
豆腐,中国人最喜爱的食材,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
刘安在安徽省寿县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了豆腐。
“卤水点豆腐”,液体变固体,这种不可思议的转化,体现出2000多年前中国食品制造的智慧。
中国智慧,更体现在笔墨纸张之中。
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发祥地。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深一浅,一捞一放,这个动作,“大国工匠”周东红已重复了30余年。从挑选青檀皮、沙田稻草等原材料,到制浆捞纸、晒纸、剪纸,共有108道工序。当代宣纸工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出新技艺。
长达11.4米、宽达3.6米,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师傅携手制作——“三丈三”巨型宣纸成功诞生于周东红所在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宣纸乃至手工纸。它的成功问世,不仅为书画艺术家们创作大型书画艺术作品提供了特种宣纸,也为传承与发展宣纸技艺作出了贡献。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名片。
淮南市上窑镇,一位73岁的老人坚守寿州窑传统烧制已有55个年头。
他就是安徽省寿州窑非遗传承人沈德亮。满头白发的他,如今还精神抖擞地指导当地小学生拉胚制作寿州窑罐子。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淮南的古寿州窑,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是隋唐时期著名瓷窑之一,迄今有1400余年历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安徽在中医药的制造、传承方面,源远流长。
亳州,中华药都,种植、经营中药材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神医华佗便诞生于此。相传由华佗创制的、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组成的“五禽戏”,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走进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一阵阵浓浓的中药香味扑面而来。企业生产的独家专利新药疏风解毒胶囊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中国建国以来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的中药固体制剂。在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以科技为支撑的“世界中医药之都”正在加速崛起。
北药都、南新安,安徽中医药产业“比翼双飞”。500多年前,明清古徽州的新安江畔,被称为中医药产业的“硅谷”。
这时,新安医学名医辈出,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医学大师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分别入选中国十大古代医著,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辩证论治思想,守护千万百姓健康,已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来自安徽的中药方和中药材,正为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一种有效的选择。
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冶铁和绘画,一个技术,一个艺术,芜湖铁画在两个相距甚远的行业边缘上实现了交叉创新。
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精制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制造艺术,被誉为“中华一绝”。
今天,芜湖铁画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民大会堂里,巨幅铁画迎客松陈列在接待外国政要的大厅,展示着安徽制造的无穷魅力。
在江淮大地,众多制造闪耀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世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当代安徽制造的发展蓄积了腾飞的力量。
(二)
历史的书页翻到现代,科技的勃兴,让制造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翻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安徽制造业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马钢、铜陵有色兴建,筑起安徽工业的“铁壁铜墙”;60年代,“两淮”煤矿开发,成就安徽“华东动力之乡”的美名;70年代,安庆石化、海螺水泥投产,结束安徽没有石油化工的历史,赢得“亚洲水泥看海螺”的口碑;80年代,美菱、荣事达、黄山、芳草等消费品牌誉满全国,安徽成为轻工大省;90年代,奇瑞 汽车 和江淮汽车兴起,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历史进入新纪元,2000年以来,以科大讯飞、京东方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安徽制造”又有了新名片。
凝结智慧的双手,不断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奇迹,让百姓进入美好 生活 新时代。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语音需求。
“跑长途感到孤独、疲惫时,一听女神说话就有精神了。”铜陵的小赵是货运司机,他口中的女神,是语音导航中的“志玲姐姐”。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伴他一路同行的高德 地图 导航服务中,“女神”声音大部分是运用语音技术制作而成,技术的提供商正是安徽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让机器具有人类的智慧,是最伟大的梦想之一。自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类对它的追求已有60多年。
“灵犀语音助手”,可语音拨号;“讯飞输入法”,说话秒变文字;“录音宝”不仅可以标记重点,还能听声识人;“讯飞翻译机”,实现与33种语言即时互译……智能语音技术,让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日益畅通。在安徽 合肥 ,志存高远的“中国声谷”,正以不断创新的智能科技,让各类智能终端从“能听会说”迈入“能理解会思考”,让人类生活更便捷。
“聪明”的克洛斯威智能钢琴,帮你自动纠错;咪鼠智能鼠标不用手,只要动动嘴巴,想上的网站、想买的产品,马上“飞”到你的眼前;硕威智能推出的智能早教机器人,不仅能歌善舞,还能教你认识卡片……最近在天津举行的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声谷”入驻企业闪耀登场。2017年,“中国声谷”营业收入达到510亿元,同比增长55%。
霍山县,在这个位于大别山区的县城,一家铸造企业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最大的燃气轮机工厂提供单晶叶片。在很多人对铸造行业的印象还停留在“成吨卖”时,这个企业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按块”供货、以“克”定价。这就是安徽应流集团。
自2010年开始,应流集团就一直在做一件“不寻常”的事儿,深耕航空核电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普通钢材论吨卖,一吨2000多元;应流特种铸件按斤售,一吨总售价最高超过2000万元,小小一段单晶叶片已与一辆普通小轿车的价值相当。随着叶片核心技术的突破,GE等国际巨头从技术封锁转向寻求合作,向企业伸出“橄榄枝”。
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应流集团尖端铸件比肩世界一流。艾默生、西门子、罗尔斯·罗伊斯……企业核心“朋友圈”多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每一个核电站,几乎都应用了应流的产品。
“中国合力,提升未来”,这是安徽叉车集团提出的响亮口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安徽叉车集团已连续27年保持中国叉车行业桂冠,2017年跃居世界叉车行业第七位,“合力”“HELI”商标已成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的安徽品牌。目前该企业是我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综合实力与经济效益好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份额超过28%,已出口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企业实现整机产、销量突破1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41%、40%。
瞄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安徽叉车集团正以“创一流品牌、进世界五强”为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导者、全球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先者。
推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0年前,在有着“机器人黄埔军校”美誉的哈工大校园里,奇瑞汽车旗下一支名为“埃夫特”的智能机器人团队正如火如荼忙碌着。依托哈工大在机器人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埃夫特团队与哈工大在机器人制造领域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先后推出国内首台重载165公斤机器人等多款工业机器人,连续4年获评最畅销国产机器人品牌。
如今,埃夫特已从奇瑞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转型为混合所有制公司,奇瑞汽车生产线9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由埃夫特制造,一举打破国外机器人在中国汽车制造领域长达30年的垄断。
运用AGV、RGV小车、EMS空中输送小车、倍速链及提升机串联五大智能立库,建成“立体”全自动输送系统;各种智能设备对产品实现自动分拣、自动检测、自动判级、自动标识,单个产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识别与追溯……合肥万力轮胎公司在全球首创的轮胎全过程智能化生产系统,宛若一场科技盛宴。
生产效率相比传统模式提高逾3成,环保指标大大优于行业先进水平,合肥万力智能制造的先进经验已“克隆”至美国,正为全球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品质产品。
制造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兴则经济兴。
近年来,安徽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2017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规上企业总数等6个总量指标实现“三超三突破”,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91%提高到93.4%,其中装备制造业由52.2%提高到52.5%。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安徽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在全国率先施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安徽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7%、提高1.4个百分点。
(三)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深刻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在成为安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对中科大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给予充分肯定。
量子计算机,被誉为未来竞争的“超级武器”。2017年5月3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宣布,他们主导研制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该量子计算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万倍,比历史上首台电子管计算机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创造世界纪录。
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实际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创造世界纪录。
2017年8月10日,“墨子号”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
2017年9月29日,中科大牵头承建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正式贯通,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通信。
去年,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关于量子通信的相关研究成果,入选英国物理学会《物理世界》评选的“2017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墨子号”量子卫星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美国著名科学媒体《科学 新闻 》评选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和英国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中科大“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被“点赞”。这是继2016年“‘墨子号’飞向太空”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后,中科大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连续第二年入选。
党的十九大报告“点赞”的六大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中,“天宫”“悟空”“墨子”等“国之重器”,都闪耀着安徽制造的夺目光彩。
科技创新,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014年6月,突破0.33毫米;2016年4月,突破0.15毫米;2018年4月突破0.12毫米……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世界浮法玻璃的最薄纪录不断被刷新。
2017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合肥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新的里程碑。世界最大的液晶屏在这里产生,为消费者呈现更宽广、更清晰的视域。受益于合肥京东方的带动,安徽正在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让陶瓷和铝这两种原本毫不相干的材料成功“联姻”,研制出全新的战略性复合新材料,安徽创新已在“天宫”和“墨子”号上派上大用场。目前,地处淮北的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可实现年产陶瓷铝合金及制品5000吨,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陶瓷铝合金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跟跑,并跑,领跑。创新如同一场沉默者的长跑。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以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创新成果,串起一个个惊艳世界的“惊叹号”。
高性能芯片被誉为“工业粮草”,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
比一元硬币稍大一点的一块芯片,拥有每秒千亿次浮点运算的强大功能……4月23日,总部位于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发布了“魂芯二号A”这一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这是业界同类产品中单核性能最强的高性能数字信号芯片,实现中国“芯”、民族“魂”,让各类装备的“智慧大脑”如虎添翼。
从研发“魂芯一号”到推出“魂芯二号A”,中国电科38所的科学家们用了整整12年。“魂芯二号A”将广泛运用于雷达、电子对抗、通信、图像处理、医疗电子、工业机器人等高密集计算领域,为中国建立自主体系高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产品谱系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5年来,我省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3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15个,培养高技能人才42.8万人。
“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8名博士后,留学归国的第一选择,就是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他们8个人中,没有一个是安徽人。
“哈佛八剑客”为何选择安徽合肥?最先回国的王俊峰研究员说,合肥丰厚的科教资源、科学岛优美的环境、院里领导的热情和干事决心以及对人才的重视,让他们几乎对合肥“一见钟情”。
科技人员可享受成果转化超七成收益,高校院所可按规定自主分配、自主决定绩效工资,科研人员可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安徽系统推进76项改革任务,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创新愉快”的一方热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天的安徽就是13.96万平方公里的“强磁场”,正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制造业发展汇聚更多智力资源。
“过去几年,安徽发展得非常快,很多的科研机构和组织坐落在这里,很多外国专家纷纷来到这里。”在合肥国轩高科的材料研究院,来自巴基斯坦的电池专家阿扎·伊克巴尔说:“作为科研人员,我会和同事们一道,尽最大努力工作,用更先进的技术制造更好的产品。在安徽,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
世界潮流浩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在制造业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2018年4月24日,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该公司的全新品牌——SOL(思皓)。
这意味着安徽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取得新进展。2017年12月,商务部正式批复德国大众与江淮汽车合资设立江淮大众汽车纯电动车项目,这是安徽迄今初始投资额最大的外资项目。
近者悦,远者来。2017年,来皖新设立企业的世界500强有德国大众、美国普莱克斯、英国联合食品集团等7家,益海嘉里、卡特彼勒、意大利马瑞利等500强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继续在皖增加投资。
“安徽区位优越,有特别好的人才优势,政府也相当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综合优势,马瑞利才会选择在合肥发展。”马瑞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杜伯华说。
马瑞利集团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今年3月,马瑞利集团旗下马瑞利动力(合肥)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合肥高新区为马瑞利集团量身打造的汽车动力系统核心部件制造基地,是马瑞利集团在我国国内首条产品生产线。
安徽已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和优选地。到今年一季度,我省实有外资企业6184家,投资总额875.7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41%和24.49%,累计有81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投资设立154家企业。
安徽走向世界的步伐,从容而坚定。
北京时间2月8日晚上10点30分,华米科技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钟。这家创立于2013年的安徽本土企业,正加快自身的“全球化”进程。
以研发制造“小米手环”闻名业界的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争做全球最大的人体数据公司、做全球运动健康医疗服务的领导者。
位于宁国市的中鼎集团将橡胶密封件这个小小的零部件,从汽车行业拓展到航天、核电领域,成为全球密封件龙头企业。
中鼎集团不断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并购全球高端密封件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应。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方式虽然不同,目的却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
作为中国率先走出国门的汽车制造商,奇瑞已连续15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量第一,让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享“安徽制造”。
从发展初期就注重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奇瑞汽车是我国第一个将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至国外的轿车企业。2001年,奇瑞产品第一次出口叙利亚,此后陆续拓展至乌克兰、俄罗斯、伊朗和埃及等国家,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以奇瑞伊朗合资项目为例,2016年,奇瑞在伊朗工厂6万辆产能的基础上,实施新增1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配套的二期工程,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奇瑞伊朗工业园区。目前,奇瑞在伊朗的合资工厂已拥有2500多名当地员工,带动间接就业超过1万人,提升了当地汽车制造水平,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017年12月,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发起并购德国知名压力机制造商Lauffer公司100%股权,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Lauffer公司则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影响。双方优势互补,可以创造协同效应,更好地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从皖南山区走向世界舞台,“海螺”品牌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已是全球水泥、型材行业最大的单一品牌,成为享誉世界的“安徽制造”。
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安徽海螺集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加快“走出去”,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大步跨越。
越来越多的安徽品牌代表中国制造,驶向全球市场的浩瀚之海。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安徽抢抓世界新工业革命机遇,正在世界制造业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天的安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迎客天下”。我们相信,安徽制造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执笔:吴林红 吴量亮 桂运安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