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09.01.2018  2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安徽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阜阳市颍东区的瓦大农场通过有机方式种植的茄子上市了,这里也是当地的扶贫就业基地,到现在为止已经带动了170多户贫困户脱贫。

  茄子喜获丰收,贫困户宫传云和姐妹们乐开了花,见到记者,她给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这一年里她的收入可以突破3万块钱。

  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村民宫传云 :“农场的收入高了我们跟着也收入高了。”

   “(收入主要有)有土地流转,还有分红入股分红,另外还有工资一个月2000多块钱。”

  宫传云所享受到的,是全省正在大力实施的产业扶贫“四带一自”政策,就是通过园区、大户、企业、社会组织等带动,让贫困户尽快加入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这家农场还将种植之外的多个环节拿出来,给更多像宫传云一样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阜阳市颍东区瓦大农场负责人吕彬: “包括我们的冷链物流,包括我们的涉农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涉及到颍东区的50个贫困村,涉及到农户应该是3776户,给他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像瓦大农场这样,全省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264.3万个,惠及161.1万贫困户,户均项目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四带一自’这个模式的创立,为我们贫困群体找到了产业扶贫的,一个有效的路子,对于带动贫困群体他自我增收,自我创业提升自我的脱贫能力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安徽持续加大“十大扶贫工程”实施力度的同时,还出台了“1+20+4”脱贫攻坚政策。并形成了系统配套、有效衔接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特别还将扶贫要素资源向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两天,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岳西县,当地石盆村的草莓正大量上市,由于采取的是“贫困户+合作社”的模式,参与的贫困户不但可以分红,等卖出效益了,他们还能领到今年的务工费用。

  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石盆村村民王敏田: “扶贫政策几乎我们都享受到了,主要在这里管理这个草莓大棚,(每月)大约四五千。”

  石盆村所在的头陀镇是岳西县的偏远乡镇,2014年建档立卡的时候贫困发生率占35%,这几年,当地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参股、务工等方式,引进企业,当地做到了冬天有草莓、春天有香茶,夏天有茭白,秋天有红心猕猴桃,一年四季群众都有致富增收的主打农产品。

  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党委书记宋杏芳: “我们按照精准脱贫的部署,建档立卡的3500多贫困人口,(到目前)共脱掉了3000多人,脱贫之后我们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1%。”

  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在综合考虑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数量等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9个深度贫困县和125个深度贫困村,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持续聚焦大别山区、行泄洪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省扶贫办副主任周勇介绍: “将新增的脱贫攻坚的各类资金,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进行集中倾斜,重点来实施居民迁建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扶贫还有提升公共服务,确保我们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通过不懈努力,全省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建档立卡的484万人减少到了2016年的20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1%下降到3.88%。在2016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安徽是综合评价为“好”的8个省份之一。

  国家发改委社会所社会事业室副主任刑伟: “安徽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工作的导向是非常精准的,责任要求落实得非常严格,脱贫成效无论从我们的覆盖率,还是力度深度程度各方面,也是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扶贫善谋善为
   家住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陈泽平前财政厅
安徽扶贫善谋善为
  《人民日报》1月30日头版报道,徽广播
安徽扶贫善谋善为
      家住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陈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