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扶贫成效显著 重塑乡村新风貌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2016年12月,安徽省下发文件,提出实施产业脱贫、异地扶贫搬迁脱贫等十大工程,并实施挂帅督办,实行“月点评、季通报”,倒排工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加速脱贫。
一年时间里,各项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安徽省的扶贫工作有了新的面貌。
金寨县沙河乡街道村贫困户郑家存患有急性心肌梗塞,上个月,他接受了心脏冠脉造影加支架手术。入院前,医院和他签订了“先诊疗后付费”的协议,免收了1000块钱的住院押金。3万块钱的手术费报销之后,自付费用不到3000块钱,报销比例超过90%。郑家存妻子彭泽秀:
彭泽秀:从前我觉得压力很大,做不了手术。现在政策好了,我心里感觉到很温暖。
在安徽省,像郑家存这样因病致贫的人口占到全部贫困人口的57.2%,因病致贫已成为安徽省贫困人口致贫的第一主因。
2016年,安徽省全面推进健康脱贫工程,各地采取代缴医保参保费用、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医保补偿比例、实行医疗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有效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金寨县卫计委主任卢毅:
卢毅:在省里面原有的三重保障的基础上,我们县又投入资金4215万元,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报销比例就可以达到90%了。
健康脱贫工程精准对焦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让贫困户看得起、看得好病。而产业脱贫则实现了对贫困户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
临泉县长官镇柳树沟村贫困户姚玉明现在已经是养羊的行家里手,而在以前,仅仅依靠两亩田地过活,老姚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也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
姚玉明:现在政府的帮扶可不少,我7个羊基本上自己没掏钱,现在算起来,一年光养羊的收入是10000多块钱。
柳树沟村所在的临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临泉县结合当地地处全国肉羊主产区和中原肉羊产业带的区位优势,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帮助贫困户养羊,带动贫困户增收。柳树沟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卫军:
刘卫军:政府给予每户能繁母羊一只800块钱的补贴,来引领贫困户发展养殖,逐渐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为了提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度,2016年,安徽省集中开展了扶贫对象的精准核查,结合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梓树村,536户村民中半数以上是贫困户。困扰当地的交通难题近年来得到了解决,可怎样才能 “靠山吃山”脱贫呢?村第一书记郭逢春:
郭逢春:梓树位于深山区,比较闭塞,产业发展技术上跟不上,老百姓的收入不高。
郭逢春说,通过“摸家底”,山区环境很适合新水果品种红心猕猴桃的种植,于是梓树村建起17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采取股份经营,股权认筹数量为2000股,每股1000元。
郭逢春:一个贫困户就有一股在里面,3000—5000元是保底收入。
如今梓树村全村不仅实现263户880人顺利脱贫,还形成了2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1亩红心猕猴桃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不过,有的地方自然禀赋差,脱贫有难度,此时,易地搬迁扶贫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安庆市太湖县就加大了扶贫易地搬迁的力度。方洲村村民施运法说,扶贫搬迁后,他们不仅乔迁了新居,还在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顺利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施运法:以前在山上住,旱涝都不能保收,一年的收入不够家里吃,现在搬下来以后在村里指导下我自己搞了养鸡场,一年养4批,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太湖县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创业,为每一户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年年有稳定收入。方洲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丽娟:
张丽娟:我们坚持把搬迁与扶贫相结合,坚持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鼓励老百姓发展特色种养业,使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富起来。
今年以来,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目前,该省472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此外,安徽各地在严格控制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的基础上,确保贫困户不因搬迁而举债,搬迁工作质量正在逐步提高。(记者李鑫 安徽站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