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一位离休教师的校园情怀
?
?1947年,他为着心中的信仰,从学堂来到延安,第一次接触语言文字工作。1962年,他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调至安徽师范大学,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只粉笔写春秋。1988年至今,他离休在家,仍手不释卷;离开讲台,仍是爱生如子。近万字的教学建议书,俊秀的小楷铺展开来,是一位老人的爱生心,是一位老教师的敬业心,是他口中常说的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心。他,就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离休教师方德乾。他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师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
?
万言建议,爱校情怀誉满校园
2014年9月28日,学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时,校党委书记顾家山建议给每位新当选的两委委员发一份特殊的礼物——《关于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意见》,这就是离休在家的方德乾老师提出的教学改革建议。这份《意见》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王伦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和学院在工作中注意吸收和采纳。副校长朱家存在阅读《意见》后,满怀感动地说:“比建议更可贵的是方老关心学校发展的这份情怀。在方老的身上,承载着安徽师范大学的精神,体现了安徽师范大学八十多年优良的校风和教风。” 目前,《意见》中的部分建议已经在学校逐步进行的教学改革中得到了落实。
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方老师仍关心着学院学子的学习情况。他在和同学们接触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同学们的基础不扎实怎么办?”结合自己在山东大学的求学经历及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工作经历,方老师提出了教授上基础课、增加青年教师担任的辅导课时量的建议,“同学们缺乏教学基本功怎么办?”方老师提出了板书训练的想法和教学设计,“字啊,一定要写好,字写不好,让学生怎么服你”。“到了研究生,怎么从本科生转变为自主研究的学习者?”对学校教学工作,方老师一直情有独钟。他结合自己教学生涯的工作积累,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写出建议,每个都是五条,端正地立在那里。采访中有幸见到了它的手稿,已经发脆的纸页上是蓝黑色中性笔的小楷,添加了多次红色圈点的印迹,它后来经过了几番誊抄,每一版都是作文小格纸,每一版都是透着生命力的俊秀小楷。在《意见》中,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到考试考察,从本科教学的基本功到研究生教学阅读和写作,从板书训练到论文发表,方老师说的是教学,但说不尽的是对学生浓浓的爱意;谈的是教学,但谈不完的是对祖国人才培养深深的期待。
有人对方老师说,一把年纪还烦心惦记这些事做什么?方老师总是认真地说:“我是一名教师,关心学校教学工作是我的责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我多年的习惯,虽然我已经离休了,但是我觉得还能出一点力,做一点事。”
授之以渔,护航情怀温暖人心
来到方老师的家中,年近九十的老人,走路已有些颤巍巍的,小桌上的瓶瓶药罐无声地流露着老人的疲惫,但他的脸上始终有着春风般的笑容,精神依旧很好,他亲切地唤我们,“来啦!快进来,快进来”。没有太多修饰的屋子,装着很多书,书柜里满满当当,沿着角落还叠着一摞摞的书,岁月流逝,它们有的已经开始泛着淡淡的黄色,它们随着方老师一起迎来过很多学生,送出了很多份沉甸甸的爱。
文学院教师陈文忠告诉记者,方老师是文学院师生心目中的“圣人”,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一直都和学院的学生有接触,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两本厚厚的登记册,上面记载了借书学生的名字,密密麻麻地写着。“那是我离休之后,学校组织学生给老教师家送温暖,帮着打扫屋子,我这儿就这些书,所以他们就来整理图书,我和他们说想看就借着看。”方老师离休前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除了平日的教学,方老师喜欢在假日去旧书摊成书店“淘书”。来借书的不仅有学生,还有青年教师,“只要对他们教学有用”,方老师不仅借书,还主动送书给他们。文学院刘颖老师在本科读书期间就经常去方老师家,“方老师家没有什么家务安排我们做,于是就帮着老师整理藏书,与老师聊天。我们后来经常结伴去方老师家,老师送了我们很多书,不仅勉励我们好好读书,还十分关心我们的生活,就和家里的长辈一样。”同去的还有现为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徐茗,在她们的印象里,方老师是位温柔敦厚、儒雅的谦和长者,“一点架子都没有,总给我们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平时还会为学生留心买书,我们都十分感动。”
文学院图书馆落成,仅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的时间里方老师就三次赠书220册,专业杂志353册,其中不乏如1933年商务版的《音韵学》(张世禄著)、1933年世界书局版的《中国音韵学》(姜亮夫著)、1927年上海中华版的《中国韵文通论》(陈钟凡著)等一批绝版书籍;2000年的暑假,方老师得知学校筹备成立“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对外征集图书,便将废名《谈新诗及其它》、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张松如《中国现代诗歌史论》以及艾青、田间、何其芳、徐志摩等人的诗集捐献出来。谈到方老师捐书,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感动地说,“方老和孟庆惠老师是文学院第一批捐书的离退休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个捐书行列中”。
认真慎独,敬业情怀彰显师德
“那时候米粮少,是按计划配给的。我们负责粮食管理,虽然都吃不饱,但是没人自己偷着吃一口。” 在走上学术道路之前,方老师参加过解放战争,“我一生的体会唯在‘慎独’与‘认真’二词,有快毕业的学生来了,我总是送这两句话给他们。”
1962年的12月,正值隆冬,方老师调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最初是在外语系,后来进入文学院。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做学问离不开认真,教学生更离不开认真”,翻开方老师的专业书,条条、圈圈的记号浮现出灯下的那个身影,伴着书页的翻动……他在很多语言学刊物上发表了《论反切及其变读》、《双声迭韵与古汉语语言词汇》、《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等论文二十余篇;并有专著《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面世。在讲台上,方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遇到问题总是倾心解答,遇到有疑惑的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不留下一处不明晰。工作在教学岗位时,方老师坚持夯实基础课程,抓好课后练习,对学生们严格要求,认真批改课后作业并讲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曾在1980-1982年连续三年荣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7年又荣获安徽师范大学第五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我读书的时候,吕叔湘老师每周四收读书心得,连标点符号都会检查,碰到错别字,还会用红笔圈出来”,谈起求学时的往事,方老师有些激动。
听说来采访方老师,同学们很积极。“方老师每学期开学都会给我们打电话,问问我们上哪些课,等我们去的时候老师早就准备好参考书了,而且每个时期分的很清楚,我们看完了再去换”,每一年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带着新的学生来拜访方老师,“就这样,一届带一届,院里很多同学都认识方老师”。
只要是学生,只要是需要书,无论是高年级领来的,还是在书店里偶遇的文学院学子,方老师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书,就是拿来读的,认认真真看,仔仔细细读,做学问要有做学问的样子”。临别的时候参观方老师的藏书,他笑眯眯地说,“有需要的书,你们就借去看”。这句话,在静静流淌的岁月长河里,不知温暖过多少学子的心!( 阚斌斌 徐炜红 刘雨茜 特约通讯员:袁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