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顶天立地,服务地方”
春花四月天,江淮齐芳菲。在这春光烂漫的时节,由中安在线主办的“2015全国网络媒体安徽高校行”活动采访团于4月21日走进安徽大学。采访团的记者们参观了安徽大学校史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师德师风教育基地李世雄教授事迹陈列馆,并且于磬苑校区办公楼召开了有关安大部门和院系工作亮点和特色的座谈会。
文理交融愚教于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21日上午,采访团在学校广播台同学的引导下,参观了安徽大学的校史馆,并且观看了安徽大学录制的校园宣传片,领略了这座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高校。
接着,记者们在安大学生带领下参观了安徽大学创新实验室,一进入实验室基地,大家便被实验中心前三个舞蹈表演的机器人吸引住了,三个机器人在设计者设计好的程序下表演各种舞蹈,流畅而略显滑稽的动作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尤其是其“金鸡独立”的瑜伽姿势更是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于2006年开始筹建,分别建立以创新实验室为中心的电子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和机器人大赛训练基地,旨在探索并建立以提出课题和解决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据介绍,创新实验室中心的学生文理交融合作,文科生制作剧本,理科生设计机器人程序来让其按照剧本表演,其表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另外,设计的机器人足球代表队登上全国赛事最高领奖台,学生论文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宣讲,设计车标获得全球征集金奖……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大赛中,总能看见安徽大学学生活跃的身影,他们在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展现风采。
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
近年来,安徽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积极探索文理交融、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稳步提升。
除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安徽大学还实行学分制改革、大学生启航工程、科技文化竞赛等一系列文理交融、寓教于研的机制创新。该校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强化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努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向多样性、复合型发展。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物联网工程等10个理工科专业,理、工两类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八类专业之比为44%对56%,更加有利于文理交融与交叉渗透,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适应性也进一步得到增强。通过学分制改革、大学生创新实验、大学生启航工程、科技文化竞赛等一系列文理交融、寓教于研的机制创新,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据调查发聩,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意度在90%以上,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满意度在92%以上。
服务地方和基层, “ 安大模式 ” 全国推广
当日下午,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程导师胡存刚教授带领大家参观了教育部电能质量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依托安徽大学设立的我国唯一研究电能质量工程的专业机构,属国家产业和技术重点支持领域。胡教授带领大家参观了电能质量研究中心的电能质量分析仪永磁球形电机、户用型光伏逆变器等众多科学仪器和研究成果,这些仪器大多已经被地方企业应用于生产和销售。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承接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项,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类横向、纵向科研项目24项。中心承接并完成了宝钢集团、马钢集团、南钢集团、济钢集团、梅钢集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电能质量测试评估工作及相关的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实力及行业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自2009年安徽大学与怀宁县人民政府签订第一个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协议以来,安徽大学已先后与太湖、舒城、和县、来安、庐江、怀远、休宁等地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涉及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些研究生活跃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调查研究、服务奉献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肯定,并被总结为“安大模式”向全国推广。
安徽大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落实安徽奋力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在服务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特别是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8年10月安徽省宣布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以来,安徽大学就主动融入实验区建设,努力服务安徽崛起。学校先后与芜湖、蚌埠签订校市战略合作协议,与奇瑞汽车、安徽龙磁科技、蚌埠丰原集团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接一大批项目。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大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共建各类技术平台。此前,合肥金星机电有限公司向我校提供500万元的科研开发与平台建设经费,共建工程技术研究院,力求在国内率先突破"工业窑炉的多变量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瓶颈;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向我校先期投入100万,用于建设光伏并网和风机变流器产品电能质量检测平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等。重大产学研项目获得新进展,一批应用成果日趋成熟,并开始逐步实现产业化。如与合肥开尔纳米公司等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陶瓷纳米粉体材料研制及在塑料、橡胶和润滑油产品的应用"顺利通过中期检查,二期研究工作现已全面开展;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联合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面向汽车正向开发的工程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又围绕"基于电能质量问题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研究"再次开展合作。
此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上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安徽大学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全面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安徽大学已经找到了一条立足安徽、服务地方和基层的特色发展之路。
实施综合改革方案,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
下午,采访团的记者们于磬苑校区办公楼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安徽大学宣传部部长副部长钱宝平向大家表示欢迎,接着各部门向大家介绍了各自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其中,人文社科处处长和科技处处长分别从文理两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安徽大学在人文社科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强调了安徽大学“顶天立地,服务地方”的教学理念;团委副书记高贵和通过新媒体建设、传统活动、实践育人、服务大学生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对学生“思想引领,立德筑人”的思想教育理念;校办万主任指出校园办公室有两个特色活动,即“学生校长助理”和“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帮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发展规划处宋处长提出学校正在实施的综合改革和“2011计划”;教务处和学生处分别介绍了安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人事处江处长指出安徽大学在制度上制定人才引进的技术和方法,效果卓著。
安徽大学建校于1928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特别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到校视察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安徽大学“是随着安徽现代化进程发展起来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安徽省旗帜性、领袖性的大学。”
作为安徽省属唯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学校责无旁贷,应当主动当好深化安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为安徽高校改革与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目前,教育部已批准清华、北大和上海市“两校一市”作为试点正式启动实施综合改革,安徽省正在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安徽大学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服务和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依法办学治校,充分依靠政府支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内部治理机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推进办学治校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遵循教育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弘扬大学精神,丰厚学术文化,注重特色,争创一流;坚持尊重师生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师生推动改革,鼓励基层办学单位大胆探索,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坚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改革合力,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设计、有序推进,试点先行、蹄疾步稳。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已经概括了安大精神的精髓。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记者张秀明实习记者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