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特困地区脱贫记:因地制宜出“妙招”
安徽是一个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扶贫开发区域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非重点县39个。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为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目标,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带领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老区、重点库区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安徽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7个。现有未脱贫人口逾3.5万人,未出列贫困村50个。
初夏时节,在太湖县徐桥镇创业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生长正当时,这些小龙虾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网络销往中国多地。创业村党支部书记汪华庆说:“这里属于泄洪区,以前都是荒地。针对这一特殊因素,我们通过集体收购,在3000亩圩区里实行稻虾连作养殖,实现了洪区变良田。”
汪华庆介绍,“稻虾共作”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创收,特别是贫困户。农户们除了每个月可以领取到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公司分红,在基地就近就业,每年收入加起来可得5000余元人民币。一位在田里劳作的朱姓村民告诉记者,他每天在基地务工,有100多块钱的收入,离家近,非常方便。
和徐桥镇不同,太湖县刘畈乡选择了一条向荒山进军的扶贫路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把一座座荒山、绿山改造成“金山银山”。
记者日前在当地采访时,只见一颗颗新鲜的蜜桃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满满的翠绿引入眼帘,带来一丝清凉……这是刘畈乡太湖县群林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园的景象。
“扶贫不是单纯的给钱,关键是要挖掉致贫的根子。”太湖县刘畈乡党委书记蒋志才常年奔忙在扶贫工作一线。他指着面前的一片山林,满怀激情地说:“今后这一片荒山将变成‘竹海茶园’。”
蒋志才说,刘畈乡最大的乡情就是山多田少,近5万亩荒山种植毛竹、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放在山上,向荒山进军,向荒山要效益。把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放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上。
目前,刘畈乡涌现出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4家。通过这些新型经济组织的带领,全乡有513户贫困户1427人以山场田地与小额信贷入股,就近就业、依附发展,逐步走出贫困。
同属于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安庆市宿松县,则利用境内宜渔淡水面积广的优势进行脱贫攻坚。宿松县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国家级优质水产品基地县,2007年被列入安徽省水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双向资源。
近年来,宿松县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已将“黄湖牌”大闸蟹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2017年,宿松县年度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据安徽省扶贫办发布数据显示,安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减少558.9万人,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安徽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30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