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坚持民生优先 增强群众获得感

03.11.2015  13:39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十二五”以来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人为本,集中有限财力,加大民生投入,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各项民生保障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4年,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686.3亿元,为2011年全省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68亿元的1.86倍;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十二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达318.8万人,就业目标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形势稳定,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生工程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数说】

  ——2014年,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686.3亿元,为2011年全省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68亿元的1.86倍

  ——2015年,我省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其中9项实施标准提高,24项内容被调整完善

  ——今年1月至9月,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671.2亿元,占年初计划筹资额的92.4%

  小石桥上雕刻着各种花卉,农民文化乐园广场铺上了鹅卵石,幢幢民房前的绿地扎起了一圈竹篱笆……记者来到铜陵县天门镇郎坑村,一派美好乡村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 ”在外务工的村民崔贤兵告诉记者,“现在路通了,村子更干净漂亮了。本来打算到市里买房子,现在决定留在村里把老宅装修好。 ”

  自2012年9月启动的美好乡村建设,让不少原本凋敝的村庄焕然一新,而这只是我省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2007年,我省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民生工程”,从当年的12项逐步扩充至目前的33项,迄今已经滚动实施40多项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民生难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为368亿元,2014年快速增长至686.3亿元,是2011年的1.86倍。通过项目化、工程化的举措,民生工程强化了省级政府支出责任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责任,采取了目标管理等绩效考核手段,建立起竞争性的评价机制,调动了各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

  【点评】

  民生工程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常态下,我省财政收支平衡难度有所增加,尽管日子有点“紧”,但民生保障的支出不打折扣。 “十二五”以来,我省始终将保障改善民生列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仅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就业目标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各项社保提标扩面织密“保障网”

  【数说】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十二五”期间新增就业达318.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06%

  ——2015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的市场主体达到6.4万户,增长14.7%;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载体达662个,培育微型企业4000多户,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由2011年729万人和1611.9万人增长至2014年底的829.1万人和175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178万人增加至3337.2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十二五”期间,我省就业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截至今年9月底,城镇新增就业已达318.8万人,就业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春风行动”、“两皖”对接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促使更多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就业援助月”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当前,我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的市场主体达到6.4万户,增长14.7%,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载体达到662个,培育微型企业4000多户。

  社保是民生之基,政府只有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担负起兜底责任,才能为百姓生活、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十二五”期间,我省全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社保提标扩面。

  2012年7月,我省正式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4年,16个市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提前1年实现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省覆盖;2015年,我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十二五”以来,一张暖心的“社会保障网”已密集织起,为江淮儿女托起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点评】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而社保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定心丸。我省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得到有效化解,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我省实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激发创富活力实现“藏富于民”

  【数说】

  ——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8606元增长到2014年的2483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6232元增长到2014年的8098元

  ——2015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一连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6元,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024元

  ——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55元提高到70元

  2011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指导意见》,更加突出富民导向,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都走上工作岗位,城乡居民收入就会增加,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合肥小伙柯达大学毕业后曾四处奔波,求职屡屡受挫。2011年,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柯达考入合肥市杏花村街道下辖的汲桥新村社居委。随着柯达的就业,他家人均年收入从1万元提升至1.8万元。

  “十二五”期间,在不断扩大就业的同时,我省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改善城乡老年人群体的生活水平。2015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一连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6元,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024元。

  鼓励创业,有利于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实践证明,哪里的民营经济活跃,哪里的经济就发达,哪里的群众就富裕。 “十二五”以来,我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一大批创业成功者,在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实现财富增值、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同样重要。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引导居民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增值转变;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农民获取更多的集体资产收益。

  【点评】

  居民收入多少,是衡量其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众多提升居民收入的举措中,自我创业是实现个人致富和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路径。只有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挖掘出一大批能人的创富潜力,真正实现“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