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震自动初次速报或缩短 时间将缩至2分钟以内
今年以来,国内外大震频发,安徽阜阳也发生了4.3级地震,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昨天下午,省政府召开 新闻 发布会,省地震局局长张鹏通报了我省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情况,回应各方关切。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我省正在重点实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地震监测能力将显著提升,自动初次速报缩短到2分钟以内。
【焦点·1】
郯庐断裂带附近布设24个台(点)
统计显示,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共发生3.5级以上11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次。197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发生3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为4.2级地震。
“我省高度重视郯庐断裂带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在该断裂带附近布设了24个台(点),60个观测项目,涵盖了电磁、流体、形变等全部前兆观测手段,此外,在郯庐断裂带及附近还布设了固定和流动地震台20个来密切监视该带的地震活动。”张鹏说道。
【焦点·2】
自动初次速报或缩短到2分钟内
“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实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项目。据悉,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优化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实现“一县一台(站)”的目标。项目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入,累计近4500万元。
“如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大节点和主要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尚有14个县的台(站)正在建设中,到今年底将全部完成。”张鹏介绍,届时,全省一县一台(站)覆盖率达到100%。
截至目前,在原有的基础上,全省共建成测震台站53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36个、电磁波台站26个、形变台站30个,流动地球物理场测点520个,宏观观测点600多个,一个覆盖全省、布局均匀的多学科、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基本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全省地震监控能力将达1.0级,重点地区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由原来的15至20分钟缩短到自动初次速报不到2分钟,最终准确速报8分钟以内,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自动初次速报不到2分钟,最终准确速报8分钟以内,这些对于有效地展开应急救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张鹏表示。
【焦点·3】
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
在防震减灾方面,安徽省有哪些动作?张鹏介绍,2014年起,我省把防震减灾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与各市政府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督促检查。1995年,安徽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防震减灾地方法规——《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引领全国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此后,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作了4次修订。
据悉,近5年来,安徽省116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7万余项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
合肥 、铜陵、滁州、六安等市陆续启动开展了地震活断层探测或地震小区划工作。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下一步,将特别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按照抗震技术规范,落实抗震设防要求。
【相关新闻】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
呈现活跃态势
安徽省于1970年建成地震观测台网,开始监测以来,1.5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22次,3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1.5次,最大地震为1979年固镇5级地震。
2000年以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先后发生了2006年定远4.2级、2009年肥东3.5级、2011年安庆4.8级、桐城3.6级、2014年霍山4.3级和2015年阜阳4.3级地震。
2014年以来,安徽地区地震活动有活跃的态势,共发生1.5级以上地震78次,3级以上地震10次,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1979年固镇5级地震造成4人受伤,部分房屋受损。安庆4.8级地震造成600多户房屋不能居住,3.7万人受灾。阜阳4.3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受损11251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