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坚守在教育矫治第一线 记安徽南湖强戒所政治处主任余红生[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李光明 6月21日早上6点钟左右,余红生就早早起床赶到南湖戒毒所阳山大队,与干警们一道为戒毒学员准备早餐,然后一个楼层一个楼层送早餐。前一天的大暴雨造成阳山大队辖区严重内涝,戒毒学员的工作生活场所被淹,学员宿舍一楼进水。
有干警开玩笑地说,余红生还不适应“领导”岗位。其实,这就是余红生的本真。尽管担任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主任半年有余,从“一线的前沿”来到“一线的后方”,但余红生的身影依然常常出现在教育矫治的第一线。
从警29年来,余红生始终坚守在戒毒(劳教)教育矫治的第一线,用真心、爱心、诚心和耐心教育唤醒一批又一批失足人员,用自己厚重的平凡,绽放出不忘初心、执著敬业的精彩人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演绎出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忠诚为民、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华丽篇章。
坚守初心绝不动摇
“我们全家供你上大学,就是希望你能走出农村,没想到你这是跑到山沟里头当‘农民’!”余红生说,这是29年前父亲送他到安徽省宝丰劳教所报到时说的一句话,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当时望着父亲失望着离去的背影,确实感到酸楚和困惑。”
1987年,余红生本科毕业后,原本分配到一所大学当老师,为了圆自己儿时的警察梦,他与同学协商换了分配去向,分配到宝丰所,成为安徽司法行政系统一名人民警察。
当时,宝丰所是安徽全省唯一一家从事井下煤矿开采的劳教单位。余红生便来到这个建在山窝里的宝丰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警察生涯。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我不能逃避。”余红生说,自己在大学里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自己所在专业的唯一一名党员毕业生,党员就应该留在最艰苦的地方。
但环境的艰苦是余红生没有想到的。他在宝丰所的小河煤矿从事井下煤炭生产管理技术工作。每年大约有150天以上的时间要下井,每次下井在12小时以上,最深下到地下390米,由于矿井巷道狭窄只能弯腰前行,有的地方只能爬过去,还时刻面临瓦斯、透水、冒顶等危险的威胁。
不过,在这里,余红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健全了管理规范、开采规程、安全防护等方面规章制度,保障了干警及矿下的安全。
至2004年宝丰所煤矿生产政策性关停,17年间没有发生一起死亡及重伤以上安全事故,余红生在井下处理各类事故20余起,消除安全隐患30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校正违法者重回正途
当然,在当时高危的井下工作,不期而遇的危险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1998年7月,地处南方的宝丰所遭遇洪涝灾害,矿井水位突然上涨,余红生和同事下到500米深的井下,清理堵塞水泵口的污泥、架设排水设备。不料,作业面上方因被洪水浸泡而剥离的大片岩石突然垮塌把余红生埋住,左脚当场被砸成了开放性骨折,多处受伤。可当同事们把他从乱石堆中刨出来,要送他去医院时,余红生拒绝了。
“同事们把我送出矿井,势必要耽误很多时间,排水设备就不能及时安装到位,矿井就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国家财产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余红生说,那时已意识到自己没有生命危险,就咬着牙忍者痛指挥大家继续安装设备。
直到井下险情排除,余红生才被同事们抬出矿井,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妻子哭了,幼小的孩子拉着余红生的手喊道:“爸,咱别干了,太危险了!”那一刻,余红生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
“看到家人和孩子的担心,我内心动摇了。我反问自己:为了当初的警察梦想,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要在山沟里度过?”余红生说,此后贵州有个煤矿见他有矿长证和安全生产证,开出50万元的高薪要“挖”他,也都让他陷入过长考。
“我给自己选择了最佳答案:留下。”余红生说,因为挚爱警察这个崇高的称号。从穿上警服那一刻起,从自己第一次面对那些一时迷失方向的灵魂起,就读懂了作为一名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他体会到: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就是选择奉献,选择清贫,选择这身警服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2004年,宝丰所煤炭生产政策性关闭。余红生不用再下井了,调到了所办公室工作。后来在他一再要求下,余红生又回到了基层大队,担任二大队主管。
在这个岗位上,余红生大胆创新,实行“三包三挂”创新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民警队伍管理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民警管理积极性,提升了教育矫治的质量。从2012年起,宝丰劳教所开始向戒毒所转型,余红生又推行“三等六级”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戒毒人员参与康复劳动和矫治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向强制戒毒职能的转变。
多年来,余红生挽救戒毒(劳教)人员数以千计,成功转化重危学员200余人,难改人员和重危人员所内转化率达100%。
播种无憾的种子
“我愧对父亲,心里永远都会装着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说这句话的时候,余红生禁不住在记者面前掩面哭泣。
余红生总是以队为家,加班加点是常态,没有八小时工作以外的双休日、节假日概念,年休假从未休完过。从2008年余红生再次回到基层大队工作开始,连续5年坚守在管教第一线,没有回安庆老家陪父亲过过一个春节。2013年3月,余红生的父亲被查出患有骨癌,11月8日去世了。由于当时宝丰所正在由劳教向戒毒转型,余红生所在大队是宝丰所两个试点收戒的大队之一,急需摸索出经验,形成规范的制度流程,为全所收戒提供经验,余红生没能回家看望父亲。
对于父亲和家人有很多遗憾,余红生对很多无助的人却播撒了许多无憾的温暖。
队里的孤寡人员林寿元是宝丰所的一名退养人员,2011年3月一病不起。余红生得知情况后赶去照顾老人。老人长期卧床不起身上长满了褥疮,余红生帮老人擦洗,送老人去医院治疗,安排养老院,每周都抽时间去探望,直到老人安然离世,并按老人的愿望,依照当地的风俗为其办理丧事。
“这些老人无儿无女,退养待遇低,能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去,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余红生说,由于历史原因,像林寿元老人这样的退养人员还有不少,自己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们。调到南湖所后,余红生走访了所有退养人员,并在南湖所建立专门的退养人员安置点,集中安置,安排护工专门护理,让这些无亲无故的退养人员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就是面对戒毒学员,余红生也是一样。戒毒人员储某有厌食症,瘦得只有80斤。余红生就从食堂打来饭,面对面分成两份,一口饭一口饭地与储某对着吃,还从家包饺子带给储某吃。就这样,余红生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才让储某基本走出阴影。
余红生的故事说不完。他的人生轨迹简单而又绚丽,平凡而又多彩,只因他有一颗不变的初心,一生坚守的信仰。余红生说,从工作的那天起,“人生需要一盏指路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信仰。”就是他的座右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坚守着一名党员干部的本色。
稿件来源:2016年7月26日法制日报一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