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制定村规民约办葬礼按标准来 “风光大葬”渐成过去

03.04.2018  12:28

2017年11月,父亲去世前提出简办丧事,但安徽泗县的赵耀并不知道老人的遗愿能否实现,因为当地多年来都讲究风光大葬。后来,他得知当地正在开展移风易俗,葬礼简办已经被大家接受。

赵耀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而类似的白事简办,是安徽开展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徽注重实践养成,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逐渐成为过去。2018年初,安徽又召开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动员大会,以专项整治狠刹歪风邪气, 教育 引导人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党员干部带头,白事简办受欢迎

“亲人去世是件悲伤的事情,但以前大操大办,那么多人要招待,家里面也闹哄哄的,让葬礼失去了原本的肃穆,其实大家心里面是不支持的。”临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少山说。

虽然群众在办葬礼时不愿意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但想要改变多年形成的积习并不容易。记者在临泉采访中,很多人表示之所以选择大办丧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面子问题。

“如果办葬礼没人去,会有人说这家人混得不行,这家去的人多,那家去的更多才有面子。”临泉县杨桥镇二冯村党支部书记董朝阳说,以前村里婚丧嫁娶最少四五十桌,比谁家来的人多,不但酒席标准高,而且份子钱也重,“一般都是二三百,别人给的多,你回礼要更高,人情面子成了负担。”

2015年下半年,临泉县在全县推行移风易俗,传统陋习不好打破,该县就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实现了突破。

张少山说,移风易俗,风俗是表象,核心是人的观念,临泉县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关规定,签订承诺书,形成刚性制度约束。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培训等,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从而带动乡风民风的好转。

两年来,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加强宣传引导、典型带动,完善组织领导、调度考核、机制保障等,临泉县倡树婚丧嫁娶的文明节俭新风,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2月13日,杨桥镇二冯村村民韩中新父亲去世,亲戚来了二三十人帮忙,两三天就把后事办完了,又简单又顺利。

“办葬礼不是钱的事,跟以前乱哄哄的相比,至亲都赶来跟我说说话,我心里舒服。”韩中新说。

制定村规民约,办葬礼按标准来

2017年11月底,安徽泗县泗城镇赵庄村村民赵耀的父亲去世了,虽然此前父亲提出要简办丧事,但能不能真正简办,赵耀心里并没有底,因为当地多年来都讲究风光大葬。但很快,赵家就决定尊重逝者的遗愿。

“当时村干部得到消息后,就来跟我们宣传政策,介绍了村里开展移风易俗的情况,以及丧事简办的村规民约。”赵耀说。

“以前村民办白事负担很重,但大家互相攀比,村民就是借钱也要办得风风光光。”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洋说,在开展移风易俗、提倡丧事简办之前,村民办白事一般要花八九万,多的要花一二十万,这是大多数家庭都无力承担的。

2017年4月,泗县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让“风光大葬”逐渐成为过去。

泗县文明办副主任科员王向阳介绍,跟皖北其他地方一样,泗县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要买好的骨灰盒,还要请人吹喇叭、表演,流水席有的能持续十几天。

“一桌菜八九百元,烟酒还不能用差的,整个葬礼办下来,条件差的村民,几年积蓄就没有了。”王向阳说。

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泗县采取规范引导、村民自治等方式,积极发挥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每个村都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本村婚丧事宜的村规民约。

杨洋介绍,村规民约征得了所有村民的同意,执行起来也很顺利。在赵庄村,白事只能直系亲属参加,每家只能办6桌酒席,酒席标准不能超过500元,而且不能请团队来表演,跟以前相比,赵庄村办白事的花费下降了三分之二还多。

赵耀的父亲去世三天后就下葬了,整个葬礼办下来,也只花了14000元左右,其中花钱最多的是8000多元的墓碑。

“当时就至亲过来帮个忙,20多人在家里做了2桌菜,父亲希望越简单越好,他的遗愿我们完成了。”赵耀说。韩震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