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激活发展第一动力
在浩瀚的太空中,“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它们共同探寻宇宙和科学的奥秘。
在广袤的江淮大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起航,“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合肥光源”亮点闪烁,合芜蚌创新活力迸发。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要求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
“创新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我省正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将创新发展行动作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之首,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创新已成为安徽发展最强劲的增长引擎、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11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重要科研成果,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测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疑似暗物质踪迹过去从未被观测到,中国科学家取得一项开创性发现。而“悟空”卫星的“火眼金睛”——BGO量能器,正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
“BGO量能器是‘悟空’的核心分系统。 ”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光顺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粒子鉴别能力最强的量能器,成功实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的宽能区能量测量和高纯度粒子区分,为“悟空”高效获取高质量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九大报告在展示我国过去五年成就时,特别提到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些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重大科技成果中,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安徽力量”。其中,中科大不仅研制了“悟空”的核心分系统BGO量能器,更主导研制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墨子”还应用了安徽的陶铝战略新材料。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墨子号”卫星提前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任务,并首次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今年以来,我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量子科技、热核聚变、智能语音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创新都刻有“安徽烙印”。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580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件。
“创新驱动发展要打造‘主基地’。 ”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我省将高位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并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努力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着力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11月29日,全球教育峰会2017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首次面对面交流,为他准备了一个神秘的见面礼——晓译翻译机,让奥巴马大为赞叹。科大讯飞国际领先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多语种间的即时互译,还能针对大型会议场景实时呈现演讲者演说内容,让跨语种交流更加顺畅、便捷。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智能语音领域,安徽不仅拥有科大讯飞,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中国声谷”。作为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今年11月,“中国声谷”已入驻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140家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可达1000亿元。
日前,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宣布,历经2年的紧张建设,该公司自主建设的全球最高世代线——合肥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将于12月点火量产。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总投资458亿元,主要生产65英寸以上8K超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届时,合肥将开启显示领域全新里程,引领全球进入大尺寸8K超高清新时代。
京东方、康宁、三利谱……短短几年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合肥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3条高世代线的城市。如今,一个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驱动,中游面板,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新型显示产业链,已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崛起。今年上半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不仅仅是智能语音和新型显示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我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硅基新材料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全链条式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今年1月至10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累计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3%;累计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
“创新驱动发展要打造‘主引擎’。 ”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我省将聚力抓好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这个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大力实施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现产业创新从“盆景”到“风景”。
科技人员可享受成果转化超七成收益,高校院所可按规定自主分配、自主决定绩效工资,科研人员可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日前,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出台多项鼓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合芜蚌,155家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激励人才2899人,激励金额6.26亿元。 “安徽大学今年新增周转编制389名,按照20%正高职称和30%的副高职称比例,可在周转编制中分别新增77名正高职称和116名副高职称编制人才。 ”安徽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高校推广编制周转池制度,本科高校周转池事业编制总规模4697名,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891名。
下好创新“先手棋”,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近年来,从创新发展“1+6”政策,到“1+6+2”政策,再到科技创新“新十条”,我省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并从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推广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首批13项改革经验,包括了我省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2项特有的改革经验,以及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永久居留申请便利化等3项与其他试点区域一致的经验。
“创新驱动发展要打造‘主抓手’。”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我省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纵深推进76项改革任务,主动“解难题”“送服务”“请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实现制度创新从“被动”到“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记者 桂运安)
原标题:安徽创新,激活发展第一动力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桂运安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