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决战深度贫困
长期以来,行蓄洪区为流域防洪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其功能定位限制,行蓄洪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等突出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洪河是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紧邻皖豫两省交界处的洪河洼地(洪洼),涉及到阜南、临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多个乡镇,是我省的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8月,本报刊发《行蓄洪区,不能成为“脱贫洼地”》,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今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超常规的举措,确保行蓄洪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临泉县陶老乡南天门村,一个紧挨着河南省的贫困村。这里地处洪洼行蓄洪区,记者两年前来到这里时,村里基本没有水泥路,粘在鞋底的泥巴足有半斤重。村民住的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记者弯着腰才能进屋。
近日,记者搭乘的车辆还没有到村口,就被一辆“轰轰”作响的工程车堵在路边,这里正在浇筑水泥路。跟两年前相比,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新修的水泥路多了,泥泞的土路少了。
进入村里,贫困户陶花金正在门口晒花生。 “老人家,现在生活怎么样? ”记者问。 “现在赶上好时候了。 ”陶花金说,“以前,洪河堤坝又陡又高,全是泥巴路,雨天没法下脚。 ”陶花金说到高兴之处,领着记者去自家厨房。他拧开水龙头,就看到白花花的自来水流出来。
两年前,记者来到阜南县段郢乡马大村贫困户陈海家的小院子里,看到污水横流的猪圈旁有一口小压水井,这口井是他家唯一的饮用水源。如今,家里通了自来水的陈海感慨地说:“喝了大半辈子的水,终于改口味了。 ”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为洪洼脱贫的攻坚战。记者途经洪洼的阜南县洪河桥镇、地城镇等多个乡镇,多数路段明显看得出是近年来硬化、拓宽的。
379.17公里,这是阜南县今年要完成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里数;63.50万,这是该县今年要解决的农村饮水问题的人口。阜南县委副书记韩笑认为,脱贫攻坚对于贫困县来说是发展机遇,这些数字都是前几年的总和。 “以前也搞扶贫,但是政策、力度不如现在大,想修路,但是缺资金、缺项目。 ”
今年,我省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考虑蓄洪、行洪影响,保证行蓄洪后安全供电、通讯不中断,全面实施行蓄洪区35千伏、10千伏台区和10千伏配套线路的建设改造,提高线路互联率和供电可靠率。韩笑介绍,今年前9个月,阜南县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4亿元,实现中心村电网改造全覆盖、“村村通”动力电全覆盖,“卡脖子”线路得到有效整治。
路宽了、水清了、电通了,洪洼驶入脱贫的快车道,但是洼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依旧面临着考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督察员刘永春认为,洪洼行蓄洪区河道、沟口缺少拦蓄控制工程,大中沟桥梁损毁严重,泵站、涵闸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有的带病运行,排涝能力低,因洪致涝和“关门淹”的风险依然存在。
“我办了5万元扶贫贷款,用贷款入股到村里的龙虾合作社,每年能从合作社分红3500元。 ”
——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产业扶贫见成效
冬日的阳光,照在洪河岸边成片的莲藕塘上,人们正在用采藕机采摘莲藕。 “今年又是丰收年,只要采出来,就卖出去了。 ”位于地城镇刘楼村的宝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西礼说。
今年4月,全省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正是在宝莲公司的莲藕基地举行。基地生产的各种藕制品,让来自全省各地的观摩人员大开眼界。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经常被淹的滩涂。
“这里地势低洼,一下雨就涝,种植小麦、水稻收益都不高,就适合种藕养鱼。我们正在打造集养殖、种植、餐饮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张西礼说,他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刘楼村流转土地2500亩,栽植莲藕,并在藕池中投放鱼苗10万尾。
只有找准了路子,曾经产出效益低下的洼地也能变成沃土。地城镇党委书记常金艳说,宝莲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每年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3500元左右。
洪洼正在探索防洪保安与脱贫发展的结合点,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行蓄洪区脱贫的根本之策,努力走出一条行蓄洪区整体脱贫的路子。在洪河分洪道旁,记者看到一排排养殖大棚。两年前,记者来到此地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滩。现在,这里是阜南县引进的永强番鸭养殖项目,年出栏番鸭10万羽,存栏5万羽。在这个养殖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曾令海说,岁数一大把了,出门打工不现实,在家门口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收入。
在行蓄洪区探索发展适应性农业,变对抗为适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韩笑说,阜南县依托行蓄洪区自然条件,发展适应性农业,已发展水生蔬菜5万亩,稻虾连作3万亩,杞柳种植8.2万亩,水禽养殖800万只;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一大批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让无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能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阜南县洪河桥镇曾沃村贫困户唐国合,因为一场意外事故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工作,处了个女朋友,到谈婚论嫁时,女方不干了。原因是唐国合高度截瘫,又是贫困户家庭,这事让唐国合自卑、愧疚。不过,他现在很乐观。 “我办了5万元扶贫贷款,用贷款入股到村里的龙虾合作社,每年能从合作社分红3500元。政府帮俺家安装了光伏电站,每年还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唐国合说。
由于行蓄洪区的产业发展刚起步,品牌化、高值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阜南县委书记崔黎期待,省工商、质监、农委等有关部门能定期组织专家或技术人员赴行蓄洪区,围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加强业务和技术指导,推动该地适应性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造血”能力更强劲。
“俺父亲曾想盖一个平房,但是一直没有实现,没想到到了这一代人,居然住进了楼房。 ”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蓄洪区贫困群众迎来新生活
对于行蓄洪区的老百姓来说,拥有一套安全住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在一面崭新的墙壁上,脱贫户刘克好仔细地将抹着胶水的脱贫光荣证粘好。一年前,他家住在低矮的砖土房里,当地扶贫干部入户随访时,发现他家是危房。一年后,他在阜南县地城镇地城村安置点有了新家。说起扶贫的好政策,刘克好满脸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 “今年初搬到新家时,俺真是激动得睡不着啊。”
在地城村安置点,一栋栋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贫困户戴泽民一家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房子。 “俺只花了很少的钱,就拿到了新房钥匙,政府还送了电磁炉等生活用品。 ”戴泽民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俺父亲曾想盖一个平房,但是一直没有实现,没想到,到了这一代人,居然住进了楼房。 ”
在南天门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农家小楼整齐划一,屋前屋后的栅栏里种着蔬菜。 90岁的陶树松老汉扛着锄头,正好回到家门口,老人热情招呼记者到家里看一看。只见陶老家的客厅墙壁洁白,地面铺着地板砖。“俺们这辈子没想过能住这样的好房子。”陶老说,儿子在河南一家农场务工,孙辈都上了大学,孙女还考上了研究生。读书还能享受到教育扶贫的补助,这让老两口很开心。
对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标准,行蓄洪区贫困群众脱贫的一大障碍在于住房问题。为此,阜南、临泉两县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在行蓄洪区,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突出设施配套,建设水、电、路、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把安置点打造成美丽乡村的示范点、花园式的小区。
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脱贫……行蓄洪区的贫困群众正走在脱贫路上,逐渐迎来了新生活。陶花金说,现在村子搞得像城里一样,不仅用水、用电方便,村边就是幼儿园、卫生室,上个学、看个病啥的都很方便。(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