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
8月20日至9月28日,安徽农业大学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教授40余人次奔赴萧县、埇桥区、泗县、金寨、太湖、望江、宿松等8个服务点,针对畜禽(水产)养殖、疫病防治、猕猴桃种植、循环农业规划设计等农业实用技术,通过现场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咨询服务、建立长期帮扶联系等形式,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切实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深化拓展做在田间地头、把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为民情怀写在农民心坎、把“大别山道路”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留在江淮大地。
活动中,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服务团围绕科技为民这一核心理念,抓住基层现实需求这个关键环节,做好技术服务这条工作主线,确立“四多四少”服务标准,扎扎实实“接地气”,实实在在“务农事”,认认真真“解民忧”,受到当地政府、基层农户和相关企业的一致认可和普遍欢迎。
多“问”少“说”,细致了解现实需求。每到一地,服务团都详细询问服务对象生产经营规模,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现实技术需求,泛泛而谈的“空话”不说,不着边际的“大话”不说,似是而非的“套话”不说,力求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老姬,今天我们既当师傅,更要当学徒!你把养羊遇到的问题详细说一说,我们好好拉呱啦呱,一起号号脉”。服务团专家亲切的称呼,朴实的话语,瞬间消除了这位平时寡言少语、面对专家教授欲言又止的萧县养羊大户的各种顾虑,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一说出来,并不断对其他要发言的养殖户示意“再等等,再等等……我还没说完”。坦诚、直接的交流让服务团专家教授对基层技术需求“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服务时自然“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多“答”少“讲”,耐心做好释疑解惑。按照安排,每个服务点都有相关技术需求的培训讲座。服务团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时少讲、精讲,留下更多时间与培训对象互动交流,回答基层群众提出的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一线人员自我科技服务能力。“教授,我家养的羊这两天不怎么进食了,咋回事”,“专家,俺喂的是玉米秸子,可管”,“老师,在宿松养羊选什么品种好”,“猕猴桃叶子上泛黄,是不是溃疡病啊”……已经将近中午一点,培训现场各种提问依然此起彼伏,虽然有点累,但服务团专家认真回答着每个问题。
多“走”少“坐”,实地查看生产状况。为避免科技服务“空对空”、流于形式,服务团开展科技服务时更多是走进田间地头、沟塘林坝、禽舍大棚,现场了解生产状况,现场诊断技术难题,现场开展技术服务,做到科技服务“零距离”、“面对面”。“今天下雨了,养牛场污水流得到处都是,有点脏,你们别到牛场看了,我们座谈一下就行了”,草源牧业马总关切地询问;“没事,我们就是干这一行的,没那么多讲究,走吧!”。“这两天高温,羊圈里味道重,苍蝇嗡嗡响,别去了吧”,养羊大户李大婶有些为难;“都干了一辈子了,早就习惯了,我们还是到羊场看看羊吧”……八月盛夏,天很热,去的地方也很脏,但农大人就是这样。
多“予”少“取”,真情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团开展工作前,都会根据服务点技术需求编制简易、通俗的服务手册,并附上专家服务团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服务点群众在活动结束后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形成常态化、便捷化咨询渠道。“这不合适吧,你们大老远为我指导水产养殖技术,发了技术资料,还送我这么多药品,我……”,“老王,这药是我自己买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我们搞水产养殖的是一家人”。“我主要养殖专供上海市场的高档鳖,经费不是问题,就是缺技术,服务费我也不多考虑,只要教授能来”,水产养殖大户詹总恳切地望着服务团专家;“这么大的规模,要注意疫病防治,不然就损失大了,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其他的不重要”……服务“三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农大人这样说,更会这样做。
为促进皖北地区和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组织部、省农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14年“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今年是安徽农业大学第8次作为牵头单位参与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实施的“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据统计,围绕畜禽(水产)养殖、植物病害防治、循环农业发展等技术难题,安徽农业大学共开展农业技术现场咨询8场次、农业技术培训8场次、专家实地指导15处和实用技术总结座谈会7次,向当地农民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1600余份。(特约通讯员: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