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安徽企业在非洲]走出去 正利而为 正义而为

11.08.2015  11:07

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长率引人注目,其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吸引了全球企业争相进入。在记者跟随“安徽企业在非洲”采访调研团活动期间,深切感受到安徽“走出去”的企业在企业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为非洲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在非洲大地上书写了徽商“见利思义”的大块文章。

荒漠彩虹

2010年11月,非洲西北部毛里塔尼亚Assaba和Brakna之间“贫困三角洲”地区的一条公路项目开工了,在开工典礼上,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阿齐兹希望通过这条公路将“贫困三角洲”变为“希望三角洲”。承担公路建设的是总部位于安徽马鞍山市的中国十七冶集团,经过四年多的奋战,这条总长近200公里的公路在今年4月如期完工,打破了该国近二十年没有大项目按期完成工期的记录,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在工程竣工典礼上,阿齐兹总统宣布这里是“美丽三角洲地区”。毛塔交通部多次检查后认为,这条公路是毛塔质量最好的公路,将其确定为“毛塔第一路”。

在“毛塔第一路”施工过程中,十七冶的建设者为改善当地居民缺水的生活条件,在施工沿线的沙漠里打出了十几口140多米深的水井,赢得了毛塔地方政府及民众的高度评价。2014年6月沥青路面摊铺至卜拉克纳大区马勒市,当悬挂着“中毛人民友谊长存”横幅的摊铺机缓缓驶进马勒城区时,当地人们身着盛装,在布拉克纳大区区长的带领下载歌载舞,欢迎中国施工队的到来。他们纷纷拉着施工队员的手说,“感谢安拉,感谢中国人”。

精耕非洲

“我们刚到赞比亚时,第一个项目的业主和监理都是世界一流的凿井公司的专家,他们看到我们从国内带去的设备设施,认为太落后了,对我们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中国的安全记录更是大加评论。”铜陵铜冠矿山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彦华感慨地对记者谈起这段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使铜冠人用这并不先进的设备,在施工进度上远远超过现场的另一家世界一流公司,当铜冠的1000米深的管子井施工到底时,这些专家们大为惊叹,用了一句二战时诺曼底登陆的名言来形容说:中国人真的在985(编者注:指海拔-985米)登陆了!长期以来,国外监理公司一直认为对中国矿山建设的安全问题较突出,但是铜冠的在非洲承建的项目一直没有发生安全问题,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矿建企业的看法。

非洲市场虽然广阔,但竞争也异常激烈,以阿尔及利亚为例,开展国际工程承包的除了大量的欧美企业,仅中资的企业就有70多家。要想在非洲市场上生存下来,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安徽水安建设集团公司是一家年产值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供水项目施工上经验丰富,央企在非洲的供水项目遇到难题也经常求助于他们。公司在非洲干旱地区供水项目施工中,采用对洗管水二次利用技术,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有效降低了成本。今年上半年,安徽水安在非洲签订的项目合同金额已达10亿元。

在非洲市场上,安徽建工集团公司同样是一家以质量闻名的企业。他们在阿尔及利亚建筑的房屋在大地震中全部安然无恙,曾引发当地众多媒体的关注。在沙漠地区的住房项目施工中,安徽建工主动使用了价格更高的防腐蚀水泥。在一次会议上,阿尔及利亚住房部的官员对各家公司的代表说:去安徽建工的项目去看看,就照他们的标准去建。

回报非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走出去的安徽企业为非洲市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也带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安徽水安建设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公路桥梁、城市供水、机场工程、房建工程等多个领域,每年为非洲居民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在项目执行当中,公司为当地员工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量身定制了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课程。培养了大批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操作手,以及瓦工、木工、水电工、高压电工、钢筋工、电焊工等各种技术工人,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获得了各国政府的高度肯定。

作为安徽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在本土化方面安徽外经建设集团走的更远。他们在非洲多个国家注册成立华安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主要员工都是当地居民。华安公司不仅薪酬高,而且社会形象好,能进入华安公司工作在当地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在安徽外经金孔雀连锁酒店,每年都会挑选一批非洲员工送回国内培训,之后就提升到管理岗位上来。

中铁四局、十七冶和安徽建工等公司在非洲的用工量同样比较大,他们在项目实施中注意选拔优秀的当地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从劳务工人向技术工种和管理层面的转变。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建设,安徽企业留给当地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还有一批能够进一步建设家园的技术和人才。

文化使者

勒格雷市的哈萨克罗镇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曾是十七冶驻埃项目部所在地。项目部党工委书记薛玉华见证了小镇的变迁:2009年项目部入驻之前,小镇仅有一条土街道,两边都是窝棚,几乎没有店铺,仅有一个每周开一次的集市。到两年多后项目部离开时,小镇人口增加了十几倍,主干道两侧平房取代了窝棚,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还出现比较上档次的咖啡厅和酒店。

有一次薛玉华和同事开车去勒格雷市办事,皮卡车停在路边。等他们回来时发现一群人围着他的车在争吵,挤进去一看才知道车一侧尾灯被路过的毛驴车撞坏了,当地人拦着不让毛驴车走,说撞坏了中国人的车要赔偿。项目部雇佣的当地司机说维修需要1300比尔(约合人民币300元),可是赶车人拿不出这么多钱。正在僵持时,当地的一位长者现场向围观者发起了募捐,募集到了236比尔交给了司机。深受感动的薛玉华当决定自己维修车辆,并把236比尔还给了长者,现场欢声雷动,围观者一齐高喊“China,China”。象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回国后薛玉华将其汇集起来,出版了一本小书《神奇的埃塞》。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有一座环境优美中英双语学校,这是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公司投资创办的。园长张韦告诉记者,这所学校是集团公司的一个公益项目,目前有来自俄罗斯、印度等8个国家的四十多名2-5岁的幼童年。7月10日早晨8点多,我们在校门口碰到送孩子Kugzai,他是一名律师,他告诉记者:中国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在非洲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他希望孩子尽早可以接触中国文化。

为了培养熟悉非洲市场的专业人才,2014年,安徽建工集团资助了33名安哥拉留学生到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学习。为安排这批学生的生活和学校,公司和校方各派了一名辅导员,共同协商管理学生的课程和生活安排。安徽建工董事长赵时运认为,这批学生的本土背景和专业知识将在中非经济和文化交流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杨本清认为,安徽企业在非洲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秉持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融入当地,扎根发展,既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也有力推动了安徽和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之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