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新姿态”应对“新常态”,让实体经济“血脉”更畅通

27.12.2015  12:12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27日讯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调转促行动中,我省创新政策帮扶方式,用新姿态、新举措、新办法,积极帮助各类实体经济应对新常态下的资金压力,为全省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位于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马精密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电子器件、新型精密仪表制造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企业研发资金一度十分紧张。当地税务部门及时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办理“税融通”,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公司财务经理唐娜:“刚好资金有需求,就去地税局联系了一下,他们评估了我们的纳税情况,后来徽商银行给我们批了800万(贷款),帮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税融通”是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一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业务,税务部门根据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评级,纳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金融机构优先的资金扶持。马鞍山地税局纳税服务科科长车学正:“‘税融通’这个业务今年我们力度更大,已经累计授信350多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今年累计将近3.5亿元”。

  为了提升出口退免税效率,更好帮助外贸企业减少资金上的压力,今年3月起,国税机关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对纳税遵从度高、信誉好的一类企业简化管理手续,退税审批时间缩短为2个工作日以内。

  以出口各类高端装备零部件为主的安徽应流机电公司就是全省首批享受这项改革福利的企业之一,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已经累计享受快捷的出口退免税超过9800万元,在利好政策的拉动下,企业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近三成。公司财务副总监涂建国:“对出口退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促进了我们这个新产品开发,提升了我们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大了我们企业的外贸出口。”

  今年起,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对于2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一旦发生风险,市县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银行、地方政府就会按照4∶3∶2∶1的比例承担代偿责任。

  这种风险分担机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银行的贷款风险,激发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截至11月底,全省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发放贷款4000多户,户均受益超过500万元,全省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同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安徽担保集团总经理钱力:“因为有政府信用的介入,有担保的增信,银行打消了对小微企业风险的这样一个顾虑,提高了政府支持小微企业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到11月末,‘4321’业务量达到了251亿,是年度预定目标的2.5倍。”

  针对地方的经济特色,我省还推出个性化的帮扶措施,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12月初,国内首个专门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股权板块——黄山专版揭幕。黄山市第一批50家文化旅游企业可以享受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提供的展示宣传、股权交易、投融资、担保增信、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陈益民:“通过这个挂牌,他的价格就发现了,企业可以用他的股权去银行做质押贷款、质押融资,这样我们实际上就完成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桥梁作用,同时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发行私募债券”。(记者徐军)

[ 编辑: 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