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红外测温仪、额温枪、呼吸机、制氧机……这些平时让人忽略的产品,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却让人们格外关注。在蚌埠,作为这些产品关键原材料生产供应商之一,凯盛科技瞄准玻璃新材料这个核心主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攻关,一项项高端科研成果破土而出。“ITO镀膜玻璃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呼吸机、制氧机)、测量仪器的显示屏,是红外体温检测仪显示体温测量结果屏幕所用关键原材料,产品厚度最薄可达0.2毫米,国内领先。 ”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对记者说,目前,凯盛科技已稳定为红外测温仪显示屏重点生产企业供货。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创新驱动是发展的潮流。在抗击疫情及复工复产中,安徽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科技创新 筑牢抗疫“防护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安徽安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该产品仅需90分钟即可对提取的RNA完成检测,目前已通过国家卫健委认可。企业负责人韦玉军博士介绍,目前安龙基因已生产数十万份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检测试剂盒,分批供应安徽、湖北、山东、四川、河北及上海等地区疾控和医院系统,全力支持疫情防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利器作用,一批优秀企业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持续攻关,改进工艺,不断创新,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克服困难、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觉心公社共同协作,仅用了20多天就打造出一款智能减压手表。 “这是一款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产品,搭载了华米科技和觉心公社最新的身心压力大数据节律性高峰算法,实现了自主神经节律性数据采集的技术突破,根据医护人员的实际需要,设置了高效休息、稳定情绪和好睡优眠三个功能,分别针对疲劳状态下快速获得体力、高压环境下稳定情绪和克服睡眠障碍。 ”华米科技相关人士介绍。
近日我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第四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 “我省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研发、生产设备购置进行补助,补助比例为设备购置金额的10%,补助最高可达3000万元;对重大新兴产业试验工程,补助最高可达2000万元。 ”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三重一创”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动安徽制造转向安徽创造的主抓手。近年来,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建设成果斐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省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特征越来越显著。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新型显示器件整体规模国内第一,京东方10.5代线满产满销。集成电路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总投资2200亿元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全链条布局加速形成。
技术攻关 打造创新“策源地”
春回大地,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1号科研楼正在进行幕墙和外立面施工,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据介绍,这个全球目前最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我省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在脑科学与疾病、靶向药物、纳米材料、新能源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合肥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环境科学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国家战略任务,相关科研项目总数达3000余个,总经费约110多亿元,着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正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也应看到,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的系统性转化能力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今年我省将强化‘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高标准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装置预研,持续推进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交叉前沿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体制创新 深耕改革“试验田”
近日,我省上报的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地方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2项“全创改”举措被全国推广。
高擎改革这个“点火器”,我省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发改委创新改革处负责人介绍,从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创改试验方案以来,我省坚持以改革为创新开路,以制度创新为主线,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进行一体化制度创新设计,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机制、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到目前,我省累计有13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推广改革经验。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 “相比资金充裕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我省在一些领域创新的一大短板是高端人才稀缺,如人才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缺乏、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认为。
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事业单位工资激励机制……我省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大院大所”引进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点燃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我省突出“高精尖缺”引才重点,组织开展引进境外人才项目600多项,投入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建立20多家海外引智工作站,积极开辟海外引智渠道,广聚天下英才。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新设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5家。合肥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选前三甲,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
“我省将用好首席科学家制度、编制周转池、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柔性引进等政策,培养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高层次专家人才、高素质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编辑: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