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

15.12.2018  16:31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巨大红利,入冬的江淮大地,处处洋溢滚滚的发展热潮。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制造基地开足马力,为这个发展水平居中西部第一的开发区注入前行动力。  2012年启动建设的苏滁现代产业园,200个产业项目有序布局,500多亿产业投资陆续注入,成为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起步7年来,集聚8万人口,160多家企业,年创造财政收入超过7亿元,成为皖北振兴日趋活跃的新支撑点。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安徽。40年来,安徽是农村‘包产到户’的先行者,是民营经济的试验田,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急先锋,创造了多项‘安徽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2月1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局长吴劲松介绍,40年里,安徽建立了门类齐全、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诞生了一批全国排得上号的龙头企业,涌现了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壮阔东方潮,江淮换新天。长江之畔、淮河之滨,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已然崛起为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兴工业大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居前、发展势头稳健的省份之一。

     综合实力飞跃,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构建

  12月10日,江淮大众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开工建设,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巩固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先发优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增长1.5倍,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增长极,是全省先进制造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助推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新增长点持续涌现,新增长极作用持续强化,支撑着安徽跨越崛起的征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省,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比近50%。  40年里,我省坚持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探索适合我省的工业发展路径。  2003年起实施“861”行动计划,围绕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上马了一大批支撑力和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2007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培育汽车、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骨干支柱产业;2015年以来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1978年至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47.2∶35.5∶17.3调整为9.6∶47.5∶42.9,二、三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比明显提高。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倍、年均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居全国位次由1978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1位。

  总量快速扩大的同时,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家电产业中,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的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位,微型计算机、水泥、汽车、粗钢、原煤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奇瑞乘用车出口量连续15年居全国第1位,海螺水泥产量居亚洲第1位。在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断抢占发展制高点,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产量分别达到7.2亿片、3782套和7.3亿块,居全国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这是全省经济实力飞速跃升的关键支撑。  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114亿元,2017年达27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9.8倍,年均增长10.6%,增幅高于同期全国1.1个百分点。  2017年人均GDP为6428美元,比1978年增长36.9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省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1万元/人提高到6.3万元/人,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创新引擎动力强劲,创新能力持续领先,从跟跑并跑奋力迈向并跑领跑

  正在规划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再次发出了见证创新之路的“神奇之光”。早在1978年,中国科大就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台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40年来已在多个领域催生了一系列世界级原始创新成果,如今正向新型第四代光源前沿科研领域挺进。

  大科学装置是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如今,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装置集群区,正在悄然崛起。

  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了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科教基地的发展定位,克服各种困难吸引一系列大院大所落户,支持他们发展壮大。

  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皖”到大力实施“创新型强省”战略,安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谋划深远、布局主动,抓住了集聚创新资源的宝贵机遇,赢得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先行优势,实现了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引领的重大转变。

  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2017年,全省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09%,居全国第9位;拥有科研机构6018个,比1985年增长22.2倍;拥有研发人员22.8万人,比2009年增长1.6倍;皖籍院士124人,居全国第7位,在皖“两院”院士32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和智能语音等前沿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省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7年的6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8.1%提高到24.7%。

  如今,安徽正在全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改革试验省建设的“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路径清晰。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正在拓展出安徽高质量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空前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64.5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新增就业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巨大的创业就业空间,全省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873.4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377.9万人,更多百姓拥有了人生出彩、创造幸福的舞台。

  4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分别增长73倍和51倍。脱贫攻坚勠力推进,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十二五”末的308.8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下降到2.2%。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着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  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192.6亿元、是1978年的234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1年的60.5%、61%下降到2017年的32.1%和33.5%。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981年的6.6平方米、10.3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7.4平方米和50.74平方米。

  财力水平的根本改善,支撑着民生保障网的持续完善。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857.6亿元,增长214.9倍、年均增长14.8%;财政支出由18.2亿元增加到6203.8亿元,增长339.9倍、年均增长16.1%。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支出80%都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逐步构建起一张广泛覆盖、保障有力的民生保障网络。医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卫生机构数由1978年的6466个增加到2017年的24484个,卫生机构人员数由11.8万人增加到40.8万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23年保持在5%以下,2017年,基本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已经覆盖超过6000万人。

  40年改革开放历程,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征程,空前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在凝聚起江淮儿女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胡旭)

[ 编辑:关子祥]
40年改革风云录(五)从农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
  安徽曾经是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徽广播
40年改革风云录 从农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
  安徽曾经是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徽广播
40年经济增长近50倍 安徽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新华网合肥12月14日电(宋卫义 朱玲玲)改革徽广播
改革开放40年 安徽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4日讯(记者:孙成) 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