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村旅游热,农户脱贫乐
(驻安徽站记者 郜 磊)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创新品牌,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上大显身手。
吃上“旅游饭”
摘掉“贫困帽”
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的脱贫曙光就来自乡村旅游。该村是省级贫困村,多年来延续传统农耕模式。2016年起,晨光村启动旅游村创建,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农家乐客栈,立起了旅游标识牌,投资兴建了果桑种植示范园,开园后吸引数万人次游客入园采摘。截至今年底,晨光村桑葚种植带来直接经济收益28万元,带动了周边数十户农家脱贫致富。
革命老区霍山县单龙寺镇则依托山水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相依、错落有致的思路,打造‘鲜花康养慢镇’。”单龙寺镇副镇长许政介绍,该镇已在境内旅游快速通道及318省道沿线种了10余种花卉,投资1200余万元重点建设了五大景点,配套建设了景区门楼、停车场、登山步道、公厕等基础设施;还与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合作打造了华东地区第一个“摄影家村”。
许开颜是景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的卫生管理员,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月工资800元。他满意地说:“景区刚运营,以后效益会更好。而且这里离家近,走路5分钟就到,还能就近照顾家中老人。”近年来,霍山县所在的六安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助推8万人脱贫。六安市天堂寨、万佛湖、皖西大裂谷等景区周边群众的增收直接来自旅游业的占一半以上。
目前,安徽各地陆续创建了一批示范性好、带动性强的A级旅游村。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安徽省创建A级旅游村62个。“十二五”期间,安徽省乡村旅游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约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2016年,安徽省出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40万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摘掉“贫困帽”。
“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11月3日,为期两个月的2018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在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开幕,上千名群众和近百名国内外艺术家、媒体人、诗人及音乐人,走进美丽的乡村丰收画卷中。
据铜陵市文旅委主任徐常宁介绍,早些年该市就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但同质化、简单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吃饭、采摘、钓鱼“老三样”式的农家乐很快使游客失去了新鲜感。“乡村振兴需要新动能,公共艺术的介入是一个新思路。”徐常宁说,田原艺术季就是艺术与文化介入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尝试,希望能一年年地办下去,为乡村旅游注入鲜活的灵魂。
在桐城市吕亭镇,“茶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推动力,桐城市小花采摘节、春茶开园仪式、手工炒茶大赛、摄影大赛和才艺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市直20多家单位、20多家企业和茶叶产区全体茶农踊跃参加,还吸引了约2万名游客。吕亭镇党委书记郝建斌说,当地的洪桥村和鲁猷村是桐城小花茶叶的主产地,同时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区域,针对过去“茶叶品质参差不齐,销路不广”的问题,吕亭镇开出弘扬茶文化的“药方”。据统计,今年的采摘节帮助贫困户网上销售茶叶400余斤,现场销售茶叶700余斤,仅此一项就让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此外,茶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当地茶油、瓜蒌子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村民收入。
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原本是个落后村,因画家入住渐渐成为“画家村”,当地政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了艺术创意村落,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如铺柏油路、装太阳能路灯、布置污水微动力处理系统等,使崔岗村更适合艺术家居住和创作。一间间乡间老房被装饰成画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坊……目前,崔岗村已与53位艺术家签订合同,42位艺术家入住,16户房屋基本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每当“艺术大集”开街,周边乡镇的农民都赶来看热闹,还有一批批合肥市民来旅游赏景。
“乡村旅游必须提升内涵,需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
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推进
在霍山县单龙寺镇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上,除了政府发力,民间资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风桥村古树农庄今年成为霍山县旅游局授牌的“大别山人家”农家乐示范户,该农庄老板金志国说:“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去年3月才开始经营农家乐。生意一直不错,有时客人多,锅灶都不够用。”来自六安市的投资商李光武前年在扫帚河村流转80亩地,建起了无花果采摘园,他说:“当时风景区还没开发,我一直担心游客少、没生意。”如今,望着配套设施日渐完善的风景区,他悬着的心落了地,又追加投资打造旅游民宿。
晨光村所在的亳州市谯城区,政府引导旅游企业带动脱贫,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建成了3家旅游商品回购代销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自产的旅游商品;举办了多期乡村旅游扶贫技能培训、区域职能旅游培训、中医药健康旅游培训、乡村旅游农家乐培训等,参训人员450人。同时,通过贫困户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参与务工、房屋租赁等多种模式,支持有能力、有意愿帮扶贫困户的人员发展农家乐,并出台相应奖补政策。目前,该区已扶持建成10家农家小院,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带动创业、就业脱贫数百人。
徽州文化积存集中的黄山市,则通过产权流转吸引外来资金保护古民居,既有效保护了文物,又开发了特色民宿旅游,西递、宏村、呈坎等一大批村庄因此壮大了乡村旅游实力。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投资日趋多元,而乡村旅游始终是旅游投资热点。安徽一位文旅专家说:“我省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乡村能人等开展乡村旅游经营,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