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智能制造构筑人才“蓄水池”

02.07.2019  08:43

6月19日,安徽省首个人力资源“蓄水池”项目在合肥市经开区启动,首批10个“精工班”开班。

不同于过往“撒胡椒面”补贴式培养,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以政府、企业、学校合作为主线,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通过技能人才定向、双向、定制培养和储备,形成区域人力资源“蓄水池”。

有分析人士认为,合肥经开区人力资源“蓄水池”的创新之处在于政府主导,校、企、区三方合作,尊重市场规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考核标准,依据实际成果买单,这将更精准更优质地为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两大“痛点”。

三方共建精准输送人才

近年来,安徽在实现就业稳中有进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工难与找工难并存,特别是从长远来看,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储备方面缺乏有效之举。

由政府牵头,搭建校、企、区三方合作平台,着重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能有效解决当前的用工问题。为此,合肥经开区于今年初启动人力资源“蓄水池”项目,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中搭建起互联互通、精准施策的平台。

我们这个‘蓄水池’中的‘水’,是从全国范围内各类本科、专科院校及中职、高职、技术院校而来。”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局长刘干介绍,通过校、企、区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定向、双向、定制培养和储备,最终为企业长期精准输送所需技能人才。

那么,“蓄水池”中的“”如何蓄?刘干介绍说,“企业最清楚智能制造的走向,企业的管理者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没有比企业更适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了,所以我们的‘蓄水池’方案的主要思路就是以校、企、区合作为主线,形成区域人力资源‘蓄水池’。

探索“忙工闲学

据介绍,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该项目针对有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企业,采取企业定向培养的模式,在学校设立“精工班”,其主要目的是做技能型人才培养储备,每班50人。通过第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教育部门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程之外,还能掌握企业专门为其定制的企业文化和社会实践课程,并学习以提升其职场软实力的职业意识课程。

参与此次合作的合肥理工学校校长张良平告诉记者,经过初选,进入“精工班”的学生,除了文化课和专业课,还有机会进入企业由老师傅手把手带着实践教学,毕业后将直接到企业的技能岗位工作,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人才输送方面,主要是以“精工班”绑定一定数量的学生,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据介绍,每个“精工班”绑定100名需要找实习或找工作的普工,以“精工班”带动社会实践及就业。同时,依照企业生产的淡旺季,灵活调配学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并实行“忙工闲学”,建立弹性工作机制。

“‘蓄水池’项目精准储蓄人力,为制造型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也帮助学生实现了毕业即就业。”海尔集团合肥产业园人力资源高级经理柯艮东说。

定期考核并与资金拨付挂钩

目前,合肥经开区有268家规模以上企业,对普工、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桑林兵说,平台建立后,既能储蓄人才,又能培育“精工”,将有效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据了解,合肥经开区人力资源“蓄水池”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与100所学校建立合作,到2021年储备人力达到2万人。其中,第1年度合作学校20所,“精工班”20个,“蓄水池”人力储备3000人;第2年度合作学校50所,“精工班”50个,“蓄水池”人力储备1万人;第3年度合作学校100所,“精工班”100个,“蓄水池”人力储备2万人。

刘干介绍说,在“蓄水池”项目建设上,政府的职责是保证投入、监督运行。项目运营跨度3年,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计划投入636.5万元,并成立由人社、经贸、财政部门组成的审查考核委员会,对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一年一付。

原标题:安徽为智能制造构筑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