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两会清风获得称赞 好作风应“落地生根”
正风肃纪 赢得干部群众叫好
今年的省“两会”,清风更胜以往——首设会风会纪督察组,派督察员在代表、委员住地宾馆明察暗访,确保中央八项规定和省三十条规定精神落实到会风中,推动“两会”更加节俭、务实、高效。
“这样简朴的‘两会’,大家都习惯了。”省人大代表王美荣的房间里,只简单地摆放着她的行李箱、工作电脑和一些会议材料。王美荣告诉记者,代表们之间没有了相互吃请、赠送和收受纪念品、礼品、土特产等,大家交流最多的是议案、建议和履职经验,更能集中精力履职。
王美荣代表分析,代表们习惯的养成主要还是在平时。中央八项规定和省三十条规定出台实施,各地各单位持续反对“四风”,无形中让大家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许多单位平时开会就很节俭,干部职工反响也都很好,好风气从单位内部事务工作扩散到外部业务工作中,服务群众没有了吃、拿、卡、要,群众更满意了。 “过去干部下乡检查工作,到了饭点一排公车开到饭店,吃完喝完还要带上土特产。如今这种现象已经绝迹了。 ”在望江县挂职的省政协委员周可金告诉记者,现在县里干部到基层检查工作,往往直接“跑点”,而且很少在基层吃饭,好作风受到群众的赞扬。
从严监督 推动好风气“下基层”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狠抓从严治党和反腐惩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尤其是去年,我省开展了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有效维护了群众的直接利益。
专项工作中,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紧盯“三类重点人员”及村居“两委”成员、乡镇(街道)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以及县(市、区)直属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剑指“小官巨腐”型基层党员干部,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了震慑。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查处问题12012起,处理人数11386人(次)。
身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大忠代表,对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有着深刻体会。他认为,专项工作推动党风进一步向好,不仅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干部也从中受益。一方面,一些乡镇(街道)和基层站所负责人工作更负责了,村干部办事顺畅了;另一方面,农村干群关系和谐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又回来了,工作得到群众支持,更好开展了。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营造了一方良好社会生态。有代表直言:“清风正气也是发展动力。 ”
坚持深化 护航改革发展不松劲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我省党风廉政建设着眼“长”“常”,着力制度建设,把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取得明显成效。省里先后出台或修订了有关“公务用车”“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文件,切实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各地各单位针对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曹桦代表表示,有些地方“四风”问题出现新特点、新表现,变得更加隐蔽,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把制度执行到位,盯住一个个具体问题,看住一个个时间节点,坚决向病灶开刀;纪检监察部门要创新监督执纪问责方式,让腐败和“四风”问题无处遁形,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基层干部要主动作为。 ”周可金委员指出,部分基层干部制度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够,在工作作风方面容易踩“红线”。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 教育 ,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规矩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基层工作规范开展。采访中,代表、委员们一致表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保障改革发展成果,为加快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