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安徽两会顺利闭幕,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热议安徽文化旅游工作。
文化旅游融合的徽风皖韵
安徽省人大代表孙艳认为,近年来,徽风皖韵正成为安徽旅游发展广受中外游客欢迎的“金字招牌”。“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带动作用,只有深度挖掘优质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着力丰富多业态旅游产品体系,才能持续赢得游客青睐。”她说。
“乡村旅游应有自己的特色。”安徽省政协委员范西真提出,发展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切实推手,乡村旅游要高质量发展,开拓本地特色,最大限度保持当地原生态、传统的风貌与生产生活方式,深度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资源,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安徽省政协委员汪枫认为,促进乡村旅游必须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建议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相结合,比如在旅游景区以民俗表演、非遗实物现场制作演示等方式,向市民、游客展示乡土文化的特色魅力,既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进一步培养群众基础。
安徽省政协委员吴向明建议建立环巢湖人文走廊。“过去受规划、交通、建设等局限,环巢湖各县区文化资源呈现碎片化、孤岛化,各自建设、各自宣传,不成规模,未成品牌;如今,环巢湖大道风光带建成,把环湖各县区人文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打造环巢湖人文走廊成为可能。”吴向明建议,以合肥市为主体,对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整体调查研究,系统梳理,编制《环巢湖人文走廊建设规划(2019—2029)》,把人文走廊列入“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养生工程、人文旅游工程”同步开发。
乡村文化建设:留住人才是关键
安徽省人大代表何花认为,必须坚守农村文化阵地,在文化站、农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等场所开展常态化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场馆“转”起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众多文化民生项目落实到乡村一级,基层有限的工作人员常常难以兼顾。“一些公共文化场馆缺少专职的管理人员,现有管理维护人员多为村干部兼职。”作为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何花说,“由于待遇上不去,村里很难留住年轻人、文化人,建议用较好的待遇把文化人才留在乡村。”
安徽省人大代表李峰建议,出台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实施办法。他说,文化民生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到人。针对广大农村普遍缺少文化专业人才的状况,李峰建议,出台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实施办法,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增强现有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在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和招录上,也要注重向基层倾斜,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同时,建议实施乡村领军文化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非遗传承等专业人员。”李峰说。
安徽省政协委员武敏认为,乡村治理要用好乡贤,发挥乡贤在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建议在党委和政府指导下,以村或镇为单元,成立“乡贤会”或“乡贤志愿站”等现代乡贤组织,选出带头人、制定章程、统筹协作,认真研究乡贤回归的内在机理,以“新乡贤”的价值观和乡情亲情吸引“凤还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使其起到调解基层矛盾的“润滑剂”“稳定器”作用,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现代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