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领域专家学者警告真菌毒素防控刻不容缓

23.05.2014  17:13

日前在京召开的2014年国际真菌毒素大会上,来自农产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警告说,相比于公众关注的农药残留超标、有害添加剂污染等,真菌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要大得多;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层面,真菌毒素防控也处于起步阶段。专家呼吁,把真菌毒素防控当作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产品加工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戴小枫强调,肉眼看不见的真菌毒素,比显性的霉变要量大面广得多,而且具有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的特性。

他介绍,真菌毒素中的黄曲霉素和镰刀菌素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黄曲霉毒素更被列为I级致癌物,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之一,尤以黄曲霉素B1 (AFB1)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镰刀菌素中,以T-2毒素的毒性最强,其毒性与AFB1相近。

据FAO统计,全球平均25%的粮油产品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受气候和储藏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局不完全统计,每年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6.2%,相当于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所需的每年1%的粮食增量的6倍多;而粮油产品真菌毒素污染导致的应急抢救和医疗、善后抚恤、畜禽因病死亡、病畜销毁处理等间接损失更大。国际贸易方面,2001至2011年10年间,我国出口欧盟食品违例事件2559起,其中真菌毒素超标占28.6%,是单一事件中比例最高的。

真菌毒素能够污染几乎所有种类的食用和饲用农产品”,戴小枫介绍,在我国,玉米、稻谷、小麦、花生等粮油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情况严重;此外,奶制品、坚果、干果、调味品等也易受到污染。他更表示,受气候变化影响,污染面有从南向北扩大之势。

为应对真菌毒素危害,国际科学界相关研究已近30年,各国政府据此出台相应的限量标准和法规。我国此项工作起步较晚,2012年始有首个国家级研究课题——973计划“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形成机理及防控基础”立项;之后,又有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粮油真菌毒素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农产品加工原料真菌毒素及其产毒菌污染调查”等系列科研项目。

作为973计划“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形成机理及防控基础”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刘阳博士介绍,检索国际权威的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信息中心(NCBI)的公共医学(PubMed)数据库,2000年至今我国研究人员关于真菌毒素的SCI论文仅占世界的5.6%,而且缺少高水平论文。但近年来随着国家级项目支持,我国相关研究已迅速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在真菌毒素防控领域,目前我国已有2011年新修订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国家标准(GB2761-2011)。在执行环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表示,已在国家层面确认真菌毒素防控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包括真菌毒素、农产品自我生长代谢产生的自毒素(如土豆发芽后产生的毒素)和其他类型的生物毒素(致病菌如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海洋类生物如河豚毒素等)”,相应的监管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但专家同时指出,由于农业、卫生、粮食部门的行政划分,真菌毒素防控也面临条块分隔、产业链人为割断等体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