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高铁背后的故事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宁安高铁,是铁路建设者们沿着黄金水道长江落下的庄重手笔,她串起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一颗颗城市明珠,展开了一幅幅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生动画卷,然而在这条被誉为“最有诗意”的线路背后,还有许多关于付出和守护的故事。
安庆大桥车间:“晒月亮”的守桥者
平均年龄32岁,只能在凌晨零点至四点对高铁第一高桥——“安庆长江大桥”进行维护,在这群常常被戏称位“晒月亮”的守桥者看来,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在守护“最美高铁”,也是在守护旅客的安全和幸福。
宁安铁路安庆长江大桥是阜景铁路的咽喉关隘,具有“跨度大”、“塔柱高”、“拉索长”、“基桩深”、“覆盖浅”、“封底厚”、“单梁重”等特点,开建时有“世界同类铁路桥梁斜拉索之最”、“世界已建成最大跨度铁路桥梁”、“目前世界同类铁路桥梁最高”之称,维护起来难度空前。
“大桥主跨580米,主塔承台面以上高度达210米,平台以下钻孔深度达143米,主桥采用双塔六跨三索面连续梁钢桁梁斜拉桥布置形式,是目前世界建成铁路桥梁最大跨度大桥,深度已经接近钻孔设备使用极限。”合肥工务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延棣介绍,作为宁安城际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检修有一套极为严格、步骤细致规范的专业程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出行体验,技术员需要提前一天带上干粮和水进入大桥内,在下一个零点到四点—也就是“天窗”期间进行检修作业。
“例行检修期间,仅上下桥时间,车间技术员就需要花费四个小时,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前一天上桥,对桥梁上的螺栓等各种细节进行检查。”车间主任郭建峰介绍,夜间登高作业是桥梁工作的特性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细致、有耐心,同时还要克服江风、雨雪等多重困难,遇到下雨天,湿透的工作服被刺骨的江风吹透,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
安全是高铁检修的永恒话题,“晒月亮的人”正以“精养一流大桥”的信念全力以赴守护着这座世界级的大桥和宁安城际铁路的安全运行。
安庆火车站售票班组:用心擦亮“诗意高铁”的第一窗口”
婉转清丽的黄梅戏,弦歌高唱的徽班京剧,瑰丽的天柱山、秀美的菱湖、五千年文博园,“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这一切都让这个被誉为“八省通津”的皖西南中心城市美名在外,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安庆正式跨入高铁时代,给“黄梅戏之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宁安高铁开通后,安庆的日均客发由原先的1000人增加到6000人,售票张数由原先每人每月5000张,增加到每人每月15000张。”安庆火车站售票班组班组长、团支部书记彭晨介绍,面对翻倍的工作量,售票班组的22名女职工,以独创的四清、五要、两减少的“452”工作法,用心擦亮“诗意高铁”的第一窗口”。
“‘四清’即全国铁路示意图清、全国所有到发车站车次清、售票代码清、唱票找零清;‘五要’,即对待旅客要和气、解答问题要耐心、面对旅客询问要热情、处理问题要恰当、核票要细心;‘两减少’,即减少旅客投诉、减少售票差错。”这支平均年龄仅24岁的队伍,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安庆站特点的工作模式。
为了弥补缺乏工作经验的短板,售票班组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模拟大面积晚点、列车停运、网络故障等多种突发事件,在应急演练中总结经验,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2017年7月我国南方地区突降暴雨,安庆站部分列车停运,接到停运通知后,票房所有成员全部上岗,增设退票、改签窗口,安排人员24小时轮岗,票房值班员在大厅组织排队秩序,安抚旅客情绪,一切工作井然有序。仅7月3日一天,车站窗口累计退票4310张,改签车票2721张,没有发生一起旅客投诉。
彭晨介绍,为了提升工作质量,“工作中,大家结合安庆当地情况,自创‘取’、‘签’、‘售’、‘退’工作口诀,新入路的大学生也主动请缨冲到了第一线,为票房注入新鲜力量。”
合肥客运段:互动游戏传播安徽文化
乘务人员佩戴着红丝带,在车厢内开展艾滋病知识有奖知识问答,并为乘车旅客系上红丝带,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合肥客运段动车车队在D5606次列车上,开展“携手防艾”公益主题活动,让旅客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倡导有效防艾、正确“关艾”。
“我们希望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皖美之旅’的温情和关怀,让路过安徽的人透过我们这扇窗看到的文化和美丽。”合肥客运段动车队队长张树梅介绍,这种活动,他们已经举办不止一次。“乘务人员中有人是安庆人,唱的一手好黄梅,旅行过程中,她会与旅客进行对唱,增强互动的同时,让旅客体会到宁安高铁背后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为了打好特色牌,唱好文化戏,客运段乘务人员结合线路特色,时常开展诸如“戏说宁安”等系列活动,通过知识问答、文艺小分队演出以及劳模见面会等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张树梅表示,“借此,一是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同时丰富旅客旅途生活,将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