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好,长三角!
【编者按】
知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在中国经济进入圈层化时代,以都市圈为代表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力、加速趋势愈发明显。
五月,江南鲜花盛开的季节。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叠加“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承载重要使命的长三角已成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都市圈是经济圈层的“硬核”,南京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金三角”的支点之一,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有了国家级战略的加持,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语境下,审视2018年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无疑是一项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举措。
从基础实施的互联互通,到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融,从打破行政的藩篱阻隔,到运行机制的无缝连接,长三角一体化正不断深化、不断升级。最新的一体化举措,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破题。一体化示范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毗邻地区合作,交界地区一体化发展,也即连贯省际、中间突破。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作为安徽全面接轨苏浙沪的“ 桥头堡”,身处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核心层的马鞍山,不仅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更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无论是从时空维度,还是发展维度,自古山水相连、往来密切的马鞍山和南京两地,天然具备了毗邻合作的先天优势。
建机制、强规划、畅交通、搭平台、谋招商……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召开一年来,这座锚定新定位的城市,对标苏浙沪,不断发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以“一马当先”的姿态竞逐融合之路,“融入长三角、打好南京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是一个渐进加速的动态过程,探索跨行政区划融合发展新路径、等更对接还需要多层次破题。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合作模式,尤其需要探索包括土地管理、要素流动、生态保护等在内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勇于“跨界”协调、“跨界”突破。
长三角,正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经济增长极迈进,对转型中的我市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有前所未有的姿态,提高站位,解放思想;要用前所未有的智慧,摆脱老套路,打破旧框框;要用前所未有的气魄,先行先试,勇于突破。以深度融入南京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治理、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等 “一体化”进程,让要素充分涌流,让活力竞相迸发,书写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精彩“马鞍山答卷”。
今起,马鞍山日报社推出“‘宁’好,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打好南京牌’马鞍山新作为”全景式大型融媒体报道,通过生动鲜活的全媒体报道,聚焦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积极融入长三角,打好南京牌,从谋篇布局“大写意”到务实推进的“工笔画”,加速推进一体化取得的新成果;聚焦宁马两市继续携手,打造毗邻合作示范区,擘画同城建设新蓝图。
顶层设计篇 ——
大江奔流开新路
大江奔流开新路,风劲潮涌长三角。
继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之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经济版图“三箭齐发”格局初显。
山水相连的三省一市,在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更共同肩负起诸多国家使命——通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挽起长江经济带,连接世界大舞台,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乘长风而奋起,驭大势而作为。
当长三角迎来高光时刻,作为安徽“东大门”的马鞍山,正手握“近水楼台”的先机,以“一马当先”的姿态,在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奋楫勇进——以深度融入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的南京都市圈为路径加速融入长三角,通过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路,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
谋定而动,方能笃行致远。
围绕谱写新时代宁马“双城记”,市委、市政府观大势、谋全局,定良策、出实招,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如水银泻地般,催动全市上下奋发蹈厉,融入棋局“落子如飞”。
东风劲吹处,满目气象新。
从思想观念等高对接到发展规划一体对接,从合作项目深度对接到体制机制无缝对接……顶层设计喷涌源头活水,浇灌“合作之花”次第盛开。携手共绘的融合画卷,已扎实起笔;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新篇,正酣畅书写。
南京眼步行桥
思想观念等高对接——
“向东看齐”激发实干担当
“南京主导产业定位清晰科学,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超前,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对我触动很大,确实有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
让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局长胡俊锋“深受触动”,源于历时半年的挂职经历。去年年底,我市选派五名干部到南京市相关对口单位挂职半年。胡俊锋作为其中一员,挂任南京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
“可以说这是一次观念大洗礼,思想大革新。”从南京回来后,胡俊锋连夜赶写了一份长长的挂职总结,既有所见所闻,更有计划打算。“目前,我正在积极联系争取引入更多南京高端服务资源,打造‘升级版’企业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释放出更大活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在我市把加速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当务之急和首要战略的当下,思想观念等高对接,是“融入南京、对接南京、服务南京”的根本前提。
我市出台《关于等高对接苏浙沪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实施意见》,以苏浙沪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参照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缩小与苏浙沪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全面融入长三角,重点打好‘南京牌’,首先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理念进一步提升,思想先接轨后融入。”和县县委书记戴瑞说,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年之后看和县,今天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破除了思想认识上的模糊,牢固树立了“大江北”协同发展理念,有力保障了和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一系列行动的迅速开展。
图为南京大学(马鞍山)研究院项目
现场学习、现场体验、现场交流……6月18日,郑蒲港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暨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在上海紫竹高新区开班。“紫竹高新区是全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举办此次专题培训班,就是要对标先进,向东看齐,把紫竹高新区的经验做法,转化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务实举措,努力在率先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晓东说。
挂一而漏万。
全市上下,一次次“向东看齐”的学习之旅,一场场解放思想的“头脑风暴”,有效破除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束缚和思想桎梏。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自我加压、拉高标杆、见贤思齐,不仅在发展理念、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上与长三角并轨、接轨,更把观念更新体现在平时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让一江两岸处处呈现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融入之势、发展之势。
“破除旧观念,更要担当新作为。”刚刚结束在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局挂职的博望区副区长俞洋,正着手打通江宁、博望两地的科技云服务平台。“通过搭建信息化沟通桥梁,提升精准对接的效率,可进一步加快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发展规划一体对接——
“一张蓝图”绘出美好前景
2月21日,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3月11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将上报交通运输部审查……
作为我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核心项目之一,在宁马两市的共同推动下,宁马高速“四改八”改扩建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今年年底将全面开工。这条已建成通车21年的交通“大动脉”,未来将给两地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从愿景快步走向现实的宁马高速“四改八”项目,只是宁马一体化发展蓝图中的一块拼图。
只有发展规划一体对接,才能在更大蓝图上描绘未来。近年来,无论是宁马两市决策层,还是深度对接的各载体,都将规划对接视为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
高速公路马鞍山北出入口
“一尺不通,万丈闲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构筑宁马一体化的优先领域。近年来,我市深化完善了《马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对接马濮旅游大道与南京340省道、凤凰湖大道与南京宁陆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构建宁马区域连通快速路骨架网。同时,规划“一横四纵”为主骨架的铁路网络,扬马巢城际铁路加强马鞍山直接对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以及沪、杭、合等中心城市,北沿江高铁铁路强化与南京江北新区以及苏中、苏北地区联系,让互联互通联得更紧、通得更快。
加强区域空间布局对接,构建临宁产业功能走廊;对接南京主城区、江北新区、空港地区三大空间极核;推动沿长江、环石臼湖、江北老山-鸡笼山-太湖山脉、江南牛首山-濮塘山脉的协同保护……以交通起笔,宁马两市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加强城市总规、发展规划特别是毗邻区域规划的有机衔接,围绕交通网络、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进一步找准深化合作的切入点,共绘 “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规划体系“四梁八柱”正加速形成。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
毗邻区域率先突破融合,是实现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路径。一江两岸,一处处一体化发展“样板间”,如春芽破土而出——
在和县,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江北乌江新区,正抓紧完善乌江镇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文旅规划,初步按照“一园两城五通道”的整体规划及“乌江六景”的旅游规划,全面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目前,《和县融入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已完成招投标,正式进入文本编制阶段。”和县发改委副主任何大鹏说道。
再看博望,加快“宁博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正如火如荼,《博望区与南京市产业联动协同发展规划》初稿已经编制完成,交通衔接、产业对接等融入进程不断加快,一座规划对接、交通先行、服务配套、产业协同的南京重要卫星城正加速崛起在石臼湖畔。
要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一个个重点项目无疑是最有力的抓手。
今年年初,我市再次公布了宁马合作年度十大重点项目。从宁扬宁马城际铁路到打通宁马城际“断头路”,从建立宁马两市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到拓宽宁马两市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渠道,十大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对于每一个项目,均明确了关键时间节点、牵头责任领导和单位,目前所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绘“一张图”,下好“一盘棋”。发展规划一体对接,不断勾勒出双城交流合作的美好前景,更有力牵引宁马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华菱星马与南京企业开展对接合作
体制机制无缝对接——
对接合作迈向“高效常态”
“南京专家上门提供技术指导,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汪得亭,回忆起不久前由市经信局组织的一场对接交流活动时说,来自江苏蓝鲸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为“汉马”发动机生产线数据资源存储应用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双方还就数据信息安全建设展开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两地企业成功“牵手”,得益于两市在工信领域的深度合作。在产业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下,两市经信部门签订《南京—马鞍山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全方位经贸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两地企业合作共赢。
高层互动,高位推动——
去年5月,我市与南京市召开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就宁马合作达成进一步共识并形成一批实质性成果,为我市与南京进一步对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会上,宁马两市还共同签订《宁马两市合作工作机制协议》,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会商推进、对接合作组织领导、日常工作沟通协调、重点工作项目化实施和工作督办调度五项合作工作机制。
同时,成立马鞍山市对接服务南京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市直相关部门、县区、开发园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从市级层面高位推进、统筹调度对接服务南京工作。我市还专门建立了信息通报、督查督办等机制,务实推进对接工作有序开展。
机制转起来,部门动起来——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开展密集对接交流的同时,还建立起24小时相应协商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对接和规划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花山区积极推进马鞍山软件园与南京软件谷在人才、项目、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签订了重点合作事项框架协议,力争打造“园谷合作示范区”;
博望区和江宁区建立区域科技联动发展机制,重点开展科技发展互推、科技交流互动、科技平台互延、科技服务互通、服务机构互用等方面合作;
市交运局与南京市交运局建立起重点项目联合调度机制,共同踏勘现场,联合调度,全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进展……
体制机制无缝对接,交流合作高效常态,合作成果硕果摇枝。
放眼宁马两市,各级各部门纷纷建立起联系沟通和交流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共同推进宁马合作的良好氛围。
2018年以来,宁马两市相关部门共同签署各类专项合作协议十余项。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要素资源到人文交流,一批合作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让两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拥抱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未来。(主笔/记者 刘挺 采写/记者 慕继平 陈义山)
原标题:“宁”好,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