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整版: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增强学生获得感
6月9日,《安徽青年报》以题为《安徽科技学院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增强学生获得感》整版报道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特约通讯员 邓艳萍
本报记者 谢婷婷 肖 蕾
将课堂搬到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社区、法院、图书馆等场所,让学生在“移动课堂”中受到教育和洗礼;注重学生日常养成教育,学生党员参加考试要求亮牌亮身份,主题教育让学生有理想、有担当,示范引领让导生有做为、新生有方向;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教师,积极践行讲台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讲台上发光发热……
多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主题教育,示范引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思想引领,优化升级传统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倡全员育人,教师首当其冲,打造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乃至讲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凡是站上讲台的老师都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义务。
将课堂搬到校外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2015年,在该校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演讲比赛中,管理学专业2014级学生马玉萍获二等奖。令她惊喜的是比赛中的脱颖而出为自己争取到了前往山东省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学习机会。在“移动课堂”参观、学习的过程中,马玉萍被震撼了。“平时接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枯燥的理论,这是第一次发自内心体会到抗战的艰难,并敬佩抗战英雄的无畏和奉献”。2015年12月,马玉萍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她开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班中,她乐于助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行走在校园,她主动捡拾垃圾,关心、帮助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宿舍里,看到舍友常常不拧紧水龙头,她会主动引导,躬亲示范。马玉萍说“移动课堂”对她的影响很大,让她变成了“爱管闲事”的人,她也因此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2009年3月,该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实施“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特别是该校毗邻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凤阳县小岗村的优势,组织全体学生赴该村进行教学。参与“移动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有大包干带头人、大包干纪念馆讲解员、小岗村干部及在小岗村创业的该校大学生等,由他们担当“校外课堂”教师的角色。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有炜教授介绍,“移动课堂”的学习方式有看、听、写、说。看,在小岗村,让学生们看“改革第一村”的村容村貌、大包干纪念馆和大学生创业园,了解社情民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状况。听,邀请大包干带头人给学生们讲课,回忆当年摁下红手印冒着政治风险搞包产到户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们学习小岗人的首创精神;在纪念馆,请讲解员给学生们介绍各个展区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小岗人的奋斗历程。写,从小岗村归来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移动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小岗归来话感想”的课程小论文。说,学生撰写的文章在班级开展成果交流,最后召开全校性颁奖大会作总结汇报交流。
李红艳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移动课堂’最大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搬到了课外,呈现了理论得出的过程。”每次参加“移动课堂”归来,李红艳会不断复制课程,将实地学习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学生。“虽然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希望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更好地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
王有炜介绍,在“移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既是学习的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的制订者和学习结果的创造者。“移动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学的互动性,改变了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燥乏味”、“空洞说教”的弊端,使学生有了爱学、想学的感觉,既主动学习、印证、认同理论,又学到了诸如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教学的新颖性。截至目前,该校“移动课堂”已经在小岗村、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小井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及淮安周恩来故居等地开展过,取得很好的效果。
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移动课堂”的实效性,王有炜表示会在理论提升方面明晰它与固定课堂、实践课堂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厘清学生接受“移动课堂”的机理。在实践、实效方面将继续围绕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开展主题式的教育活动;强化“移动课堂”的预设性和目的性,细化教学主体的协同教学过程,宣讲实地教学的收获,以扩大影响力。
注重主题教育和示范引领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前不久,安徽科技学院辅导员胡文靖给2013级动植物检验检疫学专业学生开了大学里的最后一次班会。他拿出学生们在入学军训时写的一封信,让大家对照自己的大学时光。“为什么上大学?”“大学生活怎么过?”“写给四年之后的我。”当学生们再次拿到这封信,教室里瞬间安静了。“大多数同学是有所收获的,但奋斗的青春必然伴随着一些酸涩和遗憾,只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感恩母校,勇于拼搏,不负青春”。
为了让学生在系列主题教育中更好地学习、成长,引导多数非第一志愿招录的新生进一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拥有10年辅导员经验的胡文靖精心创设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责任、成才、诚信、文明等主题召开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不定期邀请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分享报告;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抓好班级和宿舍等重要的教育阵地。“主题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必须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始末”。
徐娟是该学院医学专业2014级学生,是爱当兽医的女生、爱泡实验室的“疯子”、爱运动的“汉子”,曾获省“优秀大学生”、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及校“优秀学生干部”等,主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是学校优秀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团成员、校女子篮球队队员。
“初到学校的时候,和大多数新生一样经历过迷茫期。父母觉得兽医这个行业名声和就业都不好,一直反对。但是在学校和学院的教育、引导下,我更加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大学期间,徐娟积极参加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找准自己的定位,坚定专业理想。二年级时,她对动物药理和动物营养与饲料产生兴趣,并发现解救人和动物亚硝酸盐中毒的方法中缺少了中药领域的研究。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她平均一天两次实验,一次三小时,三十多天的时间里,她大大小小做了六十多次实验,屡败屡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最大化消减亚硝酸盐中毒桑叶水提液的最佳提取方式,可以有效消除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具有较大经济开发价值。目前,她正在着手申请国家专利,期待能将成果尽快应用。
刘浩是2014级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第八届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上,刘浩和他的团队凭借着《滁州市水文信息及抗洪应急管理系统》作品荣获了大赛分量最重的开发组一等奖(第1名)。“我们将爱国主义精神、生态文明意识、思政实践育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自然融入到专业课堂思政中。”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负责人张振国告诉记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课题研究,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了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在思政实践育人基础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批学子从创意走向创业的阳光之路。
在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凤阳花鼓传承人张聪带领艺术团的学生们紧张地筹备即将于6月11日在安徽大剧院上演的凤阳花鼓主题演出《中都鼓韵》。校园内,艺术团的学生有着很明显的标志:一根深红的凤阳花鼓的鼓穗露出背包,在轻风中摇曳。这个风景在该校传承和延续了12年。12年来,作为非艺术院校,该校始终自觉地将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视为己任,试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思想引导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实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迎新晚会上第一次看到我校原创思想文化产品《中都鼓韵》的表演,特别震撼,内心被彻底征服了”。管理学院学生李曼刚入学时就下定决心追随这门传统艺术。经过选拔和训练,如今李曼已经成为新一届艺术团的队长。为了近期的汇演,她每天和小伙伴们要在基地集中排练十几个小时。李曼说,她爱花鼓,这种爱已经升华成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即便将来不会一直跳下去,但无论走到哪,她都会将花鼓带到哪。“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改革开放史、讲近代发展史、学习沈浩精神等,而艺术团的成员们则在花鼓的苦与甜中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播精神、学会做人”。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卫胜感慨。
2016年,该校探索并试行“导生制”,旨在建立“以高带低,以老带新,共同成长”的大学生“朋辈教育”管理机制。推行学校优秀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团发挥“朋辈育人”优势和典型示范效应。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导生团团长倪超海介绍,导生团成立两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生来说,他们获得一个答疑处:怎样与舍友融洽相处?如何选择社团?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怎样快乐、充实、度过金子般的大学生活?导生们第一时间一一帮助新生答疑解惑。对导生来说,要备足“百宝箱”,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还要会谈学习、谈生活、谈经验,更要身体力行,陪新生上晚自习、喊做早操等。”对该学院来说,积极探索的“朋辈教育”模式,解决了“藤缠树”问题。该学院从成立导生团实施导生制开始,先后还组建了励志宣讲团、选聘军训助理等,积极进行“朋辈教育”模式探索和实践,真正唤醒了学生主体意识,迸发出旺盛生命力。
2014级管理学专业学生孙秒秒是校优秀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团成员,每次报告会后,他都能增加不少粉丝。2016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张家龙便是其中之一。“学长用实际行动阐述了‘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用厚厚的一沓奖状鼓励我们要敢想敢做、勇于拼搏”。如今,张家龙已经将孙秒秒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每当遇到挫折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学生处工作人员黄钦海介绍,校优秀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团成立于2016年10月,现有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优秀学生代表九名,先后举办报告二十余场。成立半年时间,报告团已经成为该校的明星学生团体,经常受到院、系的邀请。“或许一场报告不能完全转变一个学生的态度,但是通过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希望转变能够从这场报告开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张炎于“五四”前邀请报告团做了“如何过好你的大学生活”主题报告,学生反响热烈。
该校注重学生日常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创设“诚信.文明”、“责任.成才”、“感恩.奉献”、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节约意识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探索“朋辈教育”模式,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倡“讲台思想政治”
站上讲台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义务
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瑞娥的教龄长达21年,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英语教师之一。“教学本身就是培养人,任何专业课教学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近年来,张瑞娥在课堂上尝试围绕学生、社会、国家、国际等层面,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第一堂翻译课,张瑞娥最先教的是如何翻译“仁义礼智信”。她认为,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好的切入点。而涉及文化差异、对比,翻译训练时更加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语境。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纪律,张瑞娥坚持身教先于言传。为了不让学生将早餐和零食带进教室,她会同样要求自己,并主动将学生滞留教室的垃圾带走,“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很自觉”。
在社会话题方面,为了培育学生正确的婚恋观,她会教学生翻译“秀恩爱”、“撒狗粮”等时新的词汇;为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她一边教大家翻译“碰瓷”,一边让学生们发表观点。在国家层面,为了引导学生爱国,她教大家翻译“抗日战争”,指出战争的本质。时下最热的“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内容等怎么翻译,“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一旦缺少国际视野,便很难走出去”。张瑞娥总是习惯将最前沿的国内、国际形势融入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融入已经变成条件反射,成了教学习惯,而且对专业课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采访中,校党委副书记韦文联表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等“三大规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专业教师主力军等“三主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等“三全育人”。提倡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教师首当其冲,打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乃至讲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凡是站上讲台的教师都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义务。
据悉,该校龙湖校区建设当前正在稳步推进,1800名三年级学生将于6月先期入驻,2017级新生于9月入驻。“入驻蚌埠大学城的龙湖校区给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区域优势,‘移动课堂’等教育教学模式将增加更多的可结合、可利用资源”。副校长黄远友介绍,之所以安排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首批入驻新校区,是为了方便新老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朋辈教育”的实效,营造学校人文关怀的氛围。此外,新校区在未竣工前,便充分考虑到两个校区之间文化建设的有机衔接和传承,例如新校区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凝聚了全校师生的智慧。“两个校区,脉连一线,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内在的文化传承。希望新老校区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特别感谢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352&CurrSid=12361&newsid=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