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微波工程中心瞄准产业新技术搭建创新高地
2015年,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短短三年实现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指导的学生创新团队斩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年获批国家专利13项,其中实质审查发明专利2项;获安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9月份改建后接纳学生实践实训实习1024个学时……这是合肥师范学院省级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交出的成绩单,十分靓丽,引人瞩目。
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正在奋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实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它的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带着这样的问题,合肥师范学院新闻中心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聚焦弯道超越,抓好中心定位推创新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回顾2012年12月,合肥师范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天线近远场及EMC实训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校级“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短短三年的时间,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校级到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再到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实现了三级跳,已经成为学校推动创新的重要平台。中心建设之初,学校针对自身新建本科高校底子薄、工作启动较晚的实际情况,为中心发展确立了“不走寻常路,抓好发展定位,实现弯道超越”的建设思路,明确提出科研创新作为行业突围和后发优势的重要支撑。为此,中心的科研就自然定位为紧盯国内电子信息和微波研究前沿,抓住技术难题用科技攻关推动自身发展。
中心在聚焦科研创新的同时,还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在学校“三新三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根据专业实际,设计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错位发展、夹缝生存”的人才培养思路,以中心为依托培养“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的微波射频工程师,构建“全程化实践能力分层培养模式”,建成了“仿真-打样-加工-封装-测试”一站式的微波服务平台。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大创说:“建设好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打造‘一院一特’,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中心始终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面向生产一线,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锻炼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创建三年来,中心作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实习基地,承担《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天线与电波传播》、《射频电路》、《电磁场常用仿真软件概述》等课程的实验任务,开出微波射频、天线、EMC三大类50多个小类实验项目;每学期可接纳240名学生实训实践。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科技比赛20场次,直接参与学生400余人次,获各类奖项3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2015年,中心指导的学生创新团队获各类奖项11项,包括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首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炜煌杯”安徽省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
打造人才高地,凝聚团队力量促创新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说:“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心自创建之初,就把人才放在创新的关键因素。为此,合肥师范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作为重点学科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实施“内培外引”,为中心积聚人才,近三年该学科引进人才12人,其中博士7人。同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推动相关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进微波工程中心,以课题为纽带,让他们快速进梯队,明方向,在实际研究和问题解决中快速成长,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目前,中心从事微波工程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0余人,其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相关支撑学科(物理电子学)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18人。
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进与行业产业对接,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等近1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中心先后从行业聘请兼职研究人员和实训指导教师13人,同时也为在校教师深入行业一线搭建了平台。此外,还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聘任知名专家3人来校工作,把握科研方向和顶层设计,指导技术攻关和科研选题,促进了中心实现弯道超越。
紧盯技术突破,增强创新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中心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拥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技术,才能引领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微波工程中心紧盯行业前沿,主动寻求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并以此作为快速发展根本动力。
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量副教授说:“中心是2012年底创办的,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科技创新,目前围绕‘基于GaAs材料的X波段MMIC功放芯片、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配方与应用研究、TE模介质滤波器、TM模介质滤波器、24GHz平板测速雷达应用研究、GPS/北斗环形天线应用研究、汽车盲点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无线胎压监测系统应用研究’等微波工程领域的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研究,课题均为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微波工程技术中心获批厅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获国家专利25项,其中实质审查发明专利2项。2015年10月,吴先良教授主持的《物理场电磁建模及算法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年初,中心启动了CNAS和CMA认证申请工作,将为市场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合作搭建重要平台。2016年,中心将围绕微波行业需求,力争在介质滤波器创新设计技术、北斗天线定位技术、测速雷达微带天线技术、X波段MMIC功放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让关键成果和技术走在国内前列。(特约通讯员:刁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