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梁岗学校刘义桂:为爱坚守着我的家乡
从幼儿园到初中,从偏远的乡村到贫瘠的山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全部的爱和热情都奉献给家乡的教育,奉献给这里的乡民们,肥西县梁岗学校的优秀教师刘义桂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在一线教师岗位坚守了29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89年刘义桂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牢记着父亲的嘱托,怀揣着教育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母校——当时号称“肥西西伯利亚”的高店乡高店小学,一人担任全校十个班的音乐、舞蹈、一个班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等工作。刘义桂是把音乐和舞蹈教学带入到家乡那所偏僻的乡村小学课堂的第一位老师。第二年,刘义桂协助乡领导创办了高店乡第一所幼儿园并兼任园长。
成为教师的刘义桂并没有放弃提升自身的学习,继续上了硕士。2006年,教育硕士毕业后,刘义桂三次放弃了去省城工作的机会,她动情地说:“我舍不得家乡的孩子和教育,舍不得我善良朴实的乡邻。我想,报答家乡父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永远留在他们身边,把我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的孩子,尽我所能地帮助教育他们的孩子。”这既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更是她执着前行不竭的动力。
爱生如子,以爱育心
刘义桂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还很贫穷,大部分学生们穿着破烂,她就在家里置办了一台缝纫机,平时给学生们缝缝补补,或把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不穿的衣物拿来裁剪缝改,给那些家里贫穷买不起衣服的孩子们穿。其实那个时候,刘义桂和爱人王世文每月总共一百二十元左右的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七口人,生活实属不易。
最近十几年,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县城和省城学校吸收了农村大部分优质生源,农村和山区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梁岗学校的学生曾被当地居民称之为“三蛋生”,即走不掉的穷光蛋,没学校要的捣蛋、糊涂蛋。作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刘义桂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上的老师,思想上的朋友,生活中的保姆,有时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教新入学的孩子们洗衣刷鞋、铺床叠被,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免费为基础差的学生补缺补差,给贫困的孩子和留守学生买衣服买鞋买文具,替他们交纳生活费和各种杂费,或把有问题的留守学生带回家里同吃同住进行感化教育,都是常有的事。
勇战病魔,永不言弃
由于多年的积劳成疾,2012年5月下旬,刘义桂被多家医院确诊为乳腺癌。手术前一天,她谎称回家拿东西,偷偷地溜回班里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刘义桂说:“当时主治医生把我的病情说得特别严重,我担心自己以后再也没机会站上那个我所热爱的讲台了。我爱那些孩子,爱我的班级,爱那个我站了二十多年的讲台。”
最终,刘义桂还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劝导下勇敢走上了手术台。手术后三个月,新学期开学了。刘义桂控制不住强烈的思生之情,又因学生们已经步入了毕业班,课程耽误不得,她不顾多方反对,边化疗边毅然决然地重新走上了讲台。刘义桂说这么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学校,精彩在课堂,那小小的三尺讲台才是她人生最美的舞台,最好的归宿。
刘义桂还说,“我更想用自己的坚强、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去给我的那群特殊的孩子们上好初中的最后一段课程。”但由于手术的创伤面太大,两腋和胸部挖去的筋肉太多,刘义桂的两臂软弱无力,抬不起来,不能板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需要书写时就用电脑打出来输送到大屏幕上。
遇到化疗回来的那几天身体虚弱站不稳,孩子们就会搬来椅子让刘义桂坐着讲课。毕业班的课程是繁重的,学生们中考前的学习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但他们都坚持着、努力着。大病之后重返课堂,刘义桂感慨良多,“我的那些孩子们突然间全长大了,变懂事了。他们在日记中写‘大病之后的刘老师更坚强、更乐观、更豁达,面对如此美丽坚强的老师,再苦再累,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轻言放弃!’”
天道酬勤,最终,那群乡邻们眼中的“三蛋生”用他们优异的中考成绩回报了刘义桂。2013年中考她班上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及格率100%,全县第一;平均分111.5分,全县第五。
“我的孩子们“
如果刘义桂提起自己的学生,用得最多的称呼一定是:“我的孩子们。“其实不止刘义桂以母亲的胸怀来对待学生,学生们的内心也已经将这位亲切的老师当作了自己的”妈妈“。
“刘老师,您怎么又病了?看着您憔悴的身影,听着您嘶哑的讲课声,我们心疼极了。亲爱的牛妈妈,您一定要像爱我们一样爱护好自己,憔悴的您再也伤不起了。”看着孩子们的一篇篇真情日记,每天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恩着他们的感恩,这些都让刘义桂倍感幸福和温暖。
有人说刘义桂是“怀揣大爱的师者”,也有人说刘义桂是“坚强的生命斗士”,但是刘义桂说,这一切都源于爱,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和家乡人民的热爱。因为爱,所以坚守!因为爱,所以从教二十九年来,尽管奔波忙碌,但从不觉得辛苦;即使重病缠身,也舍不得放弃做一名幸福的老师。(记者聂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