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滁州市科技工作取得“开门红”
一季度,滁州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省市委“调转促”发展部署,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季度科技工作“开门红”。
一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取得新突破。滁州市首家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南谯成立--滁州南谯明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孵化器厂区一期面积20000平方米,计划引进企业40家,已入驻有昌信能源、庆伟再生塑业、碳之馨等20余家企业,入驻企业70%均已建成投产,其中具有科技含量的企业达60%。孵化器内除办公设施外,还建设有生活、文体、停车、广告及孵器公共服务平台网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二期规划建设面积为20000㎡,建成后可新增入驻企业90家。
二是“双创”工作破冰前行。一是经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与上海激创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国家级众创空间“苏河汇”总部负责人沟通联系,“苏河汇”与我局已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上海激创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苏河汇”)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众创空间和天使投资机构,也是该领域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二是我局与滁州学院共赴浙江衢州市和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考察学习双创经验,发挥和挖掘滁州所处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探索在滁州学院等在滁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场。三是我局与清华启迪共谋“双创”合作一体化。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孵化业务总监沈全洪等一行对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表示将以科创中心为载体,积极营造科技产业发展新模式,切实把滁州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创新环境与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与我局共同打造滁州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三是企业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制定了《滁州市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暂行)》,从科学管理、项目申报、人才引培、绩效考评、扶持奖励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加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备案管理。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组建两年的安徽省多用途货车(皮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玻璃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验收,且通过验收。通过验收的“中心”可以直接挂牌,并参加省绩效考评,对考核优秀的,以项目形式择优补助。
四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新成绩。研发机构苏滁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已落户我市,现正着力推进建设中;滁州先进机器人技术研究院设立的请示已向市编委发出,等待批复中;市政府与科工航天二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全面对接、推进。
五是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一季度,全市共申请发明专利1355件,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67.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0.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共获发明专利授权444件,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幅266.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7.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完成率分别为23.8%和55.5%,分别位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09件,位居全省第5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9件,位居全省第6位。
六是积极开展滁州市第八次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根据《滁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我局发出申报滁州市第八次科学技术奖的通知,共征集63个项目参加评奖,2016年2月份,经行业专家组评审和评审委员会评议拟给37个项目授奖,一等奖5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21个,目前评审结果正在公示期。
七是大力培育发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是高企申报统计数再创新高。一方面,通过整合财税、法律、知识产权和政策咨询等专业领域专业中介力量,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鼓励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培训、指导和全方位的辅导,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另一方面,按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成长发展路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的分类指导,领导包干,下任务,强化考核。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业务科室定期跟踪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共有77家企业(含复审及重新认定企业)参加申报认定工作。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居全省第三。据省科技厅统计快报获悉,今年1-3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是332.1亿元和77.9亿元,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4位,同比增长15.5%和14.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八是产学研工作向纵深推进。1月30日,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战略协作推进会在滁州举行,市、校高层领导在参观考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食品加工企业后,就共建新型农业服务推广平台“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和“皖东综合试验站”以及“滁州绿色食品研究院”深化合作进行了交流,并在共建新型农业服务推广平台、开展滁州杂粮品种开发利用和共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基地等工作上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