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来之不易的南水

29.12.2014  11:09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一滴水流到北京需要15天,如何用好来之不易的江水?长途调运如何保证水质,是否会拉高受水地的水价?就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和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

  来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

  南水北调的水进京之后将会被如何利用呢?孙国升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为了解决包括北京在内的沿线人口的饮水困难,同时兼顾沿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对于北京来说,从南水北调的供水目标来看,来水主要作为北京的生活用水,兼顾一些环境用水。

  近几年北京由于缺水,只能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源地可开采量越来越少,需要补救。“南水北调来水后,可以使地下水源地休养生息,然后利用天然降雨慢慢恢复。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的用外调水补一点。”孙国升说。

  王浩说,北京在南水北调之前,有官厅水库系统、密云水库系统、地下水系统和再生水系统四大系统。南水北调通水之后,就是五大系统。今后首先要用的是南水北调的水,让地下水休养生息,把超采量慢慢还回去。密云水库系统作为机动,一方面补充供水,一方面择机蓄水。此外还要继续发展再生水,做河道的景观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冷却用水。

  一水多用还要继续加强。专家认为,南水北调通水使北京目前的水资源现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整个京津冀地区都非常缺水,河北特别是引黄灌区还有节水的潜力,要继续加大节水力度,加强工业的循环利用。

  工程水质安全有保障

  环保部发布的公报显示,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是优良的,但水质的保护是动态过程。千里江水北上,一滴水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到达北方。由于主干渠的部分有很长的一段是明渠,有人对水质问题有担忧。

  王浩说,首先是抓水源地。事实上,水源地的老百姓为保证一江清水北流作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湖北十堰、陕西商洛、河南南阳等地为保护水质,为移民安全搬迁、承受了淹没损失。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3省积极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关停污染企业几千家。

  其次是总干渠。总干渠全长1502公里,在干线周围都有铁丝网、绿化带、隔离带、缓冲带、保护带。从工程角度来说,整个中线是全封闭的,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客水进入的。对于突发性事件,从总干渠到受水地,都有不同级别的预案,一般是当某点出现污染事件之后,上游减水,下游关闸,中段排空。

  “就受水地北京而言,主要从两方面保护水质”,孙国升介绍,一是如果发生原水突发性事件,底线是确保污染团不进自来水厂。二是采用科技手段去化解突发性水质问题。在北京,过去各水厂之间是树枝形的管线,现在已经建成了环形管线。这是最理想的水网,可以有效提高供水的安全度。

  利用水价杠杆实现节水

  孙国升说,今年北京水价进行调整,主要是实行了阶梯水价。目前,全国有10%的城市在实行阶梯水价。水价是一个杠杆,要合理利用这一杠杆实现有效节水。在发达国家,水费占居民收入的比例一般是2.5%左右,对于亚洲国家,这个比例不高过0.8%,我国是0.6%至0.7%。

  “国际普遍认同全成本水价的概念,它包括七个要素,即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机会成本、工程成本、利润和税收。”王浩说,考虑到老百姓的负担,我国对机会成本和生态成本的费用现在都还没有征收,等于是财政负担了。

  首先是资源成本,国家对水资源进行评价、检测、规划而对应产生的成本;环境成本,用了水就得排水,就得治污,就得有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和运行成本费;生态成本,用了水,把水从河道里拿出来,河道的水少了,河道发挥的生态功能就下降了,这要由用水户去补偿。

  还有机会成本,水源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用水户要给予补偿;再有工程成本,南水北调投资、折旧、运行费都要在水价里得以体现。另外,供水企业还得有利润,国家有正常的税收。

  专家表示,水价调整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考虑到弱势群体,对生活困难的人员,要有价差的补助。王浩说,水价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工程的投资、运行成本和企业利润等,还要考虑受水区的承受能力和用水习惯。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