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耕地才能产出好“有机”

22.12.2014  12:44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农业发展有三大目标,即: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数量、质量、生态“三安全”为有机农业创造条件

  数量安全,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从2004年起到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十一年丰收。“十一连增”是一个奇迹,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突出亮点。但我们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7-8年,每年粮食需求增量在200亿斤左右。除了粮食外,还要保障大家吃油、吃菜、吃水果、喝茶、穿衣。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字方针。因此,保供给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目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质量安全,关键措施是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源和关键都在于生产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要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化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了优质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行动,在提高园艺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还要控肥、控药、控添加剂。通过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见效的简单易学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

  生态安全,核心要求是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在,我们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但与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十分粗放,一边日子紧巴,一边大手大脚,长此以往,必将坐吃山空。要抓保护,切实把过大的资源开发强度减下来。实行严格的农业资源开发监管制度、投入品生产使用监管制度、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推广高效肥料和低残留农药,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大投入,治水治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让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逐步得到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

  无论是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还是生态安全的角度考虑,现代农业道路的提出,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创造了条件。纵观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均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国农业同样绕不过资源、环境、生态制约这道坎。若不从现在就开始主动化解生态环境制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在今后5-10年的时间里,面对更加严峻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

  有机农业要在“四优”上做文章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年的发展,经历了市场不断拓展、基地及品种不断扩大以及政府和公众逐步认可这样一个变革。总体上讲,中国有机农业正处在一个从依赖出口向立足国内市场,从分散式单一发展向行业整体推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可以预见国内有机农产品在未来5-10年的市场份额将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目前有机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国内有机食品在近年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问题,已影响到公众对有机食品的信任。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目标,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加强技术研发和集成推广,严格生产程序要求,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重点是要在“四优”上做文章。一是选择优越的生产环境。洁净、安全的土壤、水、空气,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二是选用优良的品种。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培育和推广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的产品品种,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三是应用优质的生产技术。全面推广架式栽培、控产提质、果实套袋、病虫绿色防控、完熟采收等生态栽培技术和设施化、机械化、省力化等标准化生产模式。四是培育优秀的品牌。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消费者认可的有机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类产销对接会,搭建展示推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土壤处于“亚健康”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根据国际土壤学会的定义,土壤健康是土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健康的土壤就是一个稳定的、有恢复能力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可以维持内部养分循环的整体。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健康的土壤是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的根基,也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提。很难想象,在亚健康、受到污染的土壤中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谷物、水果、蔬菜、茶叶等等农产品。但目前,我们的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以及地力持续下降的挑战,特别是耕地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在“两大两低”。

  “两大”:一是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比开垦之初下降20-30厘米),南方土壤酸化(pH值小于5.5的比例由30年前的20%扩大到40%),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由30年前的22厘米下降到17厘米),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二是污染耕地面积大。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到19.4%(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含量高)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化肥流失和畜禽粪便排放造成),西北等地农膜残留较多(新疆部分地区每亩耕地农膜残留量达18公斤,甘肃每亩耕地农膜残留量在5-15公斤)。

  “两低”: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8%,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比开垦之初下降5个多百分点。目前,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二是基础地力低。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同时,耕地占优补劣的问题比较突出,大体上,每年占补平衡耕地500万亩。一般来讲,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相差2-3个等级(1个等级100公斤)。

  “两大行动”给耕地壮筋骨

  耕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既有数量的概念,更有质量的要求。只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真正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农业部明年重点将开展“两大行动”。

  第一,组织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改、培、保、控”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改”:改良土壤。重点是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盐渍化、潜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

  “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保”:保水保肥。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控”:控污修复。重点是控化肥农药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第二,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对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就是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水平;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肥用药方式,积极推进水肥药一体化,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