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脑瘫女儿从河南流浪到合肥 想治病却出不起钱

22.08.2014  16:42

  “救救我的孩子吧,她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8月21日中午,烈日当头,一女人抱着幼儿火急燎燎地跑进报社值班室。女人名叫姜玲,怀里的孩子是她不足三岁的女儿雨欣。姜玲说,雨欣四个月时,被诊断出“脑瘫”,她的生父却拒绝出钱治疗,还想把她扔掉。

  在外漂泊半年的雨欣和妈妈姜玲辗转来到合肥。半乞讨半捡垃圾为生的母女俩在省立医院找到了治愈的希望,可四千元的住院费她们出不起。

   因患脑瘫女儿遭生父抛弃

  44岁的姜玲,安徽蒙城人。她说,14年前经人介绍认识赵某某,两人在赵某某的家乡河南永城农村安了家,但两人并未领取结婚证。2011年10月,两人第一个孩子赵雨欣呱呱坠地,可雨欣的脖颈处异常软弱。“带到医院看病,医生也只是说缺钙。”一连吃了几个月的钙片,雨欣的情况都没能好转。

  看女儿病情严重,赵某某要将雨欣送人。“他带人回来看过,并且将雨欣吃的药都收起来装健康孩子。”赵某某甚至找借口支开姜玲,深夜将孩子扔到镇民政局门口。“我找到小孩的时候,雨欣脸都冻青了,嘴巴上还爬着蚂蚁。”扔孩子的事,让姜玲实在无法忍受,她与赵某某大吵了一架。“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好是坏我都舍不得啊。”

   骨肉难舍母亲带女儿求医

  2012年2月,心灰意冷的姜玲抱着雨欣离开了家,只背了一个装满雨欣衣服的双肩包。“他连女儿都不要了,怎么还会给我们钱呢?”姜玲从自家兄弟那里借来一些路费。第一站她打算去南京的儿童医院。“只知道小孩身体弱,哪里会晓得是脑瘫。”拿着南京医院的诊断书,姜玲觉得天快要塌下来了。

  由于要照顾孩子,姜玲一开始总依靠家人接济为生。随着外债越来越多,她已无法再跟家人开口谈钱。“家里人条件也不好,这借来的钱我一时半会还不上,以后能不能还上更难说。”从此后,火车站、十字路口、南京的大小广场都成了姜玲母女俩的容身之处,靠半乞讨半捡垃圾为生。

  因为脑瘫,三岁的雨欣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除了哭闹只能断断续续喊出“妈妈”两个字。但只要听到雨欣喊“妈妈”,姜玲总能感觉到心头涌上一阵暖意。

   半讨半捡雨欣病情更严重

  半流浪半乞讨的生活,让雨欣的病情越发严重。今年8月13日,姜玲决定返乡回合肥看病。姜玲告诉记者,她曾在最落魄的时候给赵某某打过电话,等来的却是赵某某结婚的消息。

  为了在合肥安顿下来,姜玲带着孩子在四牌楼边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一间不足五平方米的房间,成了母女俩临时的家。但每天二十元的租房费用,成了姜玲最重的负担。抱着孩子,姜玲曾徘徊在街头、车站和广场等人流密集处乞讨。每日乞讨所得,交完租金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给孩子治病,姜玲曾试过几天不吃东西,直到手臂发软无法抱住雨欣。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每隔几天她都会买一碗馄饨。等孩子吃不下后,姜玲才会就着汤水吃个馒头填肚子。

   前途未卜 看病钱毫无着落

  “孩子的病有治愈的机会,但必须及时治疗。”让姜玲欣慰的是,医生表示雨欣的脑瘫有痊愈的希望。为了筹齐第一笔入院费用,姜玲顶着高温抱着孩子四处求职。可店家一看到她怀里痴痴呆呆的幼儿,就接连摆手拒绝。“谁也不愿请我做事,连洗碗拣菜等粗活都不行。”

  姜玲原先背出来的双肩包,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其中一根肩带已经断开。“包里面就是一些小孩的东西,买不起奶粉只能买带一点甜味的冲剂。”

  说完自己的遭遇,姜玲说要赶紧去药店给孩子买点药。“昨天晚上开始,小孩有一点发烧的迹象。”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她,先将双肩包背上,再腾出一只手抱起孩子,另一只手拿起医院病历。雨欣静静地趴在妈妈的肩头。每往前走几步,姜玲都需要停下来将雨欣重新兜好。

  记者尝试联系雨欣的生父赵某某,但电话那头只传来一声“您拨打的号码不存在……”(合肥晚报)